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割包 - 教育百科
gē bāo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ē bāo
解釋:
一種小吃。將半圓狀的特製包子,分割為兩片,再夾入半肥半瘦的豬肉、醃菜、花生粉等。也稱為「虎咬豬」、「刈包」。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割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uah-pa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刈包。用麵粉做成扁饅頭的形狀,中間有開口,通常夾入滷肉、酸菜、花生粉等配料一起吃。或稱「虎咬豬」(hóo-kā-ti),因形狀像錢包,象徵財富,是尾牙時的應景食品。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割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割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