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普氏韁鰕虎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普氏韁鰕虎
英文名: Amoya pflaumi
描述:
第1背鰭:Ⅵ;第2背鰭:Ⅰ/ 9~10。臀鰭:Ⅰ/ 10;胸鰭:17~18。縱列鱗 27~29;橫列鱗 9;背鰭前鱗 2~6。體延長,側扁,尾柄略長。頭部側扁,吻部短而圓鈍。眼中大,上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口裂中大,斜裂,口裂可達眼前緣的下方。鰓裂中大,延伸至鰓蓋中部的下方。體被較大的櫛鱗,前半部鱗片較小;除後項部外,頭部裸露無鱗。第一背鰭以第2、3鰭棘較長,高於第二背鰭。臀鰭的起點在第二背鰭第1軟條的下方。腹鰭為較大的吸盤。尾鰭呈長圓形。體呈灰褐色;體側中軸有2平行的黑色縱線,並有約5個灰黑色的斑塊,以尾鰭基部上的黑斑最明顯;背側約有2條斷續的縱紋及不規則的斑塊;頰部有2平行的水平灰黑色線紋;鰓裂上方有一青黑色的斑點。第二背鰭及尾鰭有數列點紋,其他各鰭呈灰色或灰黑色。普氏細棘鰕虎(Acentrogobius pflaumii)為同種異名。(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海域,由俄羅斯至紐西蘭沿岸。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西部及西南部等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