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波爾卡舞曲 - 教育百科
ˇ
ˇ
ˇ
ˇ
bō ěr kǎ wǔ q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ō ěr kǎ wǔ qǔ
解釋:
波希米亞的民族舞曲。興起於捷克貝緬,後流行於歐洲酒鋪。主旋律為快速的二拍節奏,深受舞者喜愛。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lka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波爾卡舞曲指的是一種快速的、活潑的波希米亞舞曲(Bohemian dance);這種舞曲大概在一八三○年左右興起於波希米亞地方,後來很快地傳遍歐美各地。
  波爾卡舞曲的特點是三段式(ternary form),2/4拍子的舞曲,在節奏上特別強調小節中的第三個八分音符。由於廣受歡迎,所以十九世紀一些著名的舞會音樂作曲家都曾譜寫過波爾卡舞曲,包括了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es)父子在內;其餘如一些捷克的作曲家史麥塔納(B. Smetana, 1824~1884)、德弗乍克(A. Dvořák, 1841~l904)等人在其作品中也曾運用過波爾卡舞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波爾卡舞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