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防禦空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fensible Spac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Oscar Newman比較高低層國民住宅的犯罪,發展出「防禦空間」的理論企圖透過實質環境的設計以減少犯罪。防禦空間的設計有四個原則:
1.領域感。透過建築物入口的設計與控制、象徵與實際的空間藩籬、空間領域的層級、街道設計的改良以減少通過性車輛、減少使用同一公共空間的人數等方式以減少犯罪的產生。2.可監視性。增加街道、建築物入口、樓梯間、大廳、走道的視覺穿透性,以提高安全感,減少犯罪發生的可能性。3.建築外觀的象徵。國宅的外觀通常缺乏吸引力及獨特性,這使得居民對住在國宅不感到光榮,而使外來者認為他們可以不經居民的同意使用這裡的空間以及自由的進出。這使得國宅易成為犯罪及遭受破壞的地點。所以應避免傳達「機構氣氛」的國宅設計,而被貼上破敗地區的標籤,影響居民與其他市民的認知,造成惡性循環。4.與其他安全、活動較多的地區並排。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防禦空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