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雩祀儀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ü Sz I Chih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祭祀儀制。帝王祭天祈雨,自古有之。但清兵入關之初,未曾舉行此種祭祀。至順治十四年(1657)夏大旱,順治帝(1644∼1660)祈雨於圜丘壇。自此,始制定雩祀儀制。舉行雩祀前期戒齋三日,冠服淺色,禁屠牢,罷刑名。屆時,皇帝素服,步行入壇,不除道,不用儀仗,壇上設酒果,香燈,祝帛及熟牛脯醢。祭時不奏樂、不設配位,不奠玉,不飲福,受胙。其餘禮儀如冬至祭祀儀式。並另外派其他官員至方澤、社稷、神祇諸壇至祭。清朝(1644∼1911)乾隆七年(1742)御史徐以升(生年不詳)奏請建壇雩祭。經議定:孟夏擇日行常雩,祀圜丘,奉列祖配。舉行大雩祭禮時,用舞童十六人,著黑衣,分八行,執羽翳而舞。
參照:
《清史稿.卷八十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雩祀儀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