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魚肝中毒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ish Liver Poisoning, Ichthyohepatotoxism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誤食肝毒性魚類之肝臟所引起的中毒症。最早之報告病例出現於日本,多在十月至十一月間發生;臺灣地區亦曾有疑似病例。致病魚種為日本鰆(Scomberomorus niphonius, sawara, Japanese mackerel)、Stereolepis ischinagi (ishingai, seabass)、Petrus rupestris及Arctoscopus japonicus(Japanese sandfish)、異星鯛(Monnotaxis grandoculis)及部份鯊魚等。毒素存在於肝臟,加熱不會破壞毒性,臨床表現可能與維生素A過量(通常大於1,000,000 IU)有關。潛伏期約30分鐘至12小時,一般在1小時內可產生噁心、嘔吐、體溫升高、頭痛、輕微腹瀉、嗜睡、臉部紅腫、皮疹、嘴唇乾裂出血、關節疼痛等症狀,3-6日後逐漸脫皮、毛髮脫落,少數人可有肝功能異常。症狀可持續至30日,多數人可完全恢復。預防方法為避免食用有毒魚肝。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魚肝中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