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剸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ㄉㄠ
  • 部首外筆畫 11
  • 總筆畫 13
  • 漢語拼音 tuánzhuā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uán
解釋:
[動]
割截。《禮記.文王世子》:「其刑罪則纖剸。」漢.鄭玄.注:「剸,割也。」《文選.王襃.聖主得賢臣頌》:「水斷蛟龍,陸剸犀革。」
注音:
漢語拼音: zhuān
解釋:
[副]
獨斷。通「專」。《荀子.榮辱》:「信而不見敬者,好剸行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ㄊㄨㄢˊ
割斷、截斷。《說文解字.刀部》:「剸,截也。」《禮記.文王世子》:「其刑罪則纖剸。」漢.鄭玄.注:「剸,割也。」漢.王襃〈聖主得賢臣頌〉:「水斷蛟龍,陸剸犀革。」

㈡ㄓㄨㄢ
獨斷。通「專」。《荀子.榮辱》:「信而不見敬者,好剸行也。」《史記.卷一一五.朝鮮列傳》:「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剸決,與左將軍計相誤,卒沮約。」

注音: ㈠ㄊㄨㄢˊ ㈡ㄓㄨ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剸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