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託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ˋㄊㄨㄛㄨㄟˇㄖㄣˋㄖㄨˊ:「ㄊㄨㄛㄕㄡˋ」、「ㄊㄨㄛㄈㄨˋ」、「ㄨㄟˇㄊㄨㄛ」、「ㄊㄨㄛㄍㄨ」。
  2. ㄑㄧㄥˇㄑㄧㄡˊㄅㄤㄓㄨˋㄖㄨˊ:「ㄑㄧㄥˇㄊㄨㄛ」、「ㄎㄣˇㄊㄨㄛ」、「ㄅㄞˋㄊㄨㄛ」。
  3. ㄐㄧㄝˋㄍㄨˋㄊㄨㄟㄨㄟˇㄉㄨㄛˇㄅㄧˋㄖㄨˊ:「ㄊㄨㄟㄊㄨㄛ」、「ㄐㄧㄚˇㄊㄨㄛ」、「ㄊㄨㄛㄘˊ」。
  4. ㄎㄠˋㄖㄨˊ:「ㄊㄨㄛㄈㄨˊ」、「ㄊㄨㄛㄅ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託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uō
解釋:
  1. 寄託、委任。
    【例】託售、託付、委託
  2. 請求幫助。
    【例】請託、懇託、拜託
  3. 借故推諉躲避。
    【例】推託、假託、託辭
  4. 依賴。
    【例】託福、託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uō
解釋:
[動]
1.寄託。如:「託售」、「託兒所」。唐.杜甫〈大麥行〉:「安得如鳥有羽翅,託身白雲還故鄉。」
2.委任。如:「託付」、「委託」。《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3.請求、幫助。如:「請託」、「懇託」。《儒林外史》第四回:「三房裡曾託我說媒,我替他講西鄉裡封大戶家,好不有錢。」
4.借故推諉躲避。如:「推託」、「假託」。《後漢書.卷五三.姜肱傳》:「肱託以他辭,終不言盜。」
5.依賴。如:「託福」、「託庇」。《三國演義》第一○六回:「臣託陛下洪福,必擒公孫淵以獻陛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ho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交付。
  2. [[動] ] 借故推辭。
  3. [[動] ] 請託。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寄託、委任、請求他人協助。如:「託售」、「託兒所」。《說文解字.言部》:「託,寄也。」《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唐.杜甫〈大麥行〉:「安得如鳥有羽翅,託身白雲還故鄉。」《儒林外史》第四回:「三房裡曾託我說媒,我替他講西鄉里封大戶家,好不有錢。」

2. 依賴、依恃。如:「託福」、「託庇」。《三國演義》第一○六回:「臣託陛下洪福,必擒公孫淵以獻陛下。」《通俗常言疏證.朝署.倚官託勢》引《通俗編俚語集對》:「倚官託勢,買盜扳贓。」

3. 藉口。如:「推託」、「假託」。《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紀》:「康以太后久臨朝政,心懷畏懼,託病不朝,太后使內人問之。」《後漢書.卷五三.周黃徐姜申屠列傳.姜肱》:「肱託以他辭,終不言盜。」

4. 吩咐、交代。《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八:「就叫小娘子出來再見了主翁,囑託與他了。」

5. 棲身、安身。《宋書.卷六七.列傳.謝靈運》:「企山陽之遊踐,遲鸞鷖之棲託。」

@C00116

注音: ㄊㄨㄛ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託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