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政令不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府所發布的命令不統一,形容政務混亂。《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晉書.卷七○.應詹傳》:「時政令不一,諸蠻怨望,並謀背叛。」
巧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強辯、強詞奪理。唐.魏徵〈論時政疏〉:「便佞之徒,肆其巧辯。」
涑水紀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宋司馬光撰,十六卷。所記多宋太祖至神宗時政事。
噤如秋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密同鄉的高官劉勝,也辭官還鄉。劉勝為人明哲保身,不問政事。有一天,太守王昱對杜密稱讚劉勝是個不過問時政的清高之士。杜密知道太守是嫌他愛管閒事,激勵他向劉勝學習,就說:「劉勝曾任大夫,現在退休了,每天仍接見不少重要人士,理當多關心政事。可是他知道有賢能的人,卻不往上舉薦;知道不好的事,也不肯向上通報。為了保全自己,像寒蟬似的不聲不響,這是國家的大罪人啊!而我見到有志於正義、盡力行善的賢者就向您推薦,見到違背正道、喪失節操的人就向您糾舉,使您賞罰得宜,英名遠揚,報知遇於萬一,實在不是我想多事啊!」太守聽了杜密的話,對杜密又敬佩又慚愧,就待杜密更好了。後來「噤若寒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
不達時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識時務」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後漢書.卷三六.鄭范陳賈張列傳.張霸》載,東漢的張霸是一個很有才學的文人,他七歲時就能通曉《春秋》,博聞強記,學問過人,又能孝順父母,待人謙和,在當時的社會上獲得了良好的名聲。因此張霸被舉為孝廉,屢獲升遷,最後成為侍中。當時政權落入外戚鄧氏手中,虎賁中郎鄧騭(ㄓˋ)是鄧皇后的哥哥,地位顯赫,有權有勢,是眾人巴結討好的對象。鄧騭聽說了張霸的良好聲名,便想要與他結交,來提升自己的名望。但是張霸對鄧騭沒有好感,總是設法避開鄧騭,對他不理不睬。因此很多人都嘲笑張霸不知變通,以致失去一個升官發財的大好機會。後來「不識時務」被用來比喻不知利用時運以求通達;也...
豫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遊樂嬉戲。唐.魏徵〈論時政疏〉:「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唐.王維〈奉和聖製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褉應制〉詩:「故事修春褉,新宮展豫遊。」
清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政或政治人物的批評議論。《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張溫傳》:「豔性狷厲,好為清議。」
開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創基業,匡濟時政。《三國志.卷二七.魏書.徐邈等傳.評曰》:「王昶開濟識度,王基學行堅白。」唐.杜甫〈蜀相〉詩:「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指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指摘、責備。《晉書.卷七五.范汪傳》:「寗指斥朝士,直言無諱。」《醒世恆言.卷二五.獨孤生歸途鬧夢》:「元來德宗皇帝心性最是猜忌,說他指斥朝廷,譏訕時政。」
無所可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置可否」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汪藻〈尚書禮部侍郎致仕贈大中大夫衛公墓誌銘〉(據《浮溪集.卷二五》引)公諱膚敏,字商彥,少力學問。……先是,公論時政。上曰:「崇寧大觀1>以來,所以亂祖宗法者,由宰相2>持祿3>。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無所可否,馴4>致前日之禍,自今當以為戒。」 〔注解〕 (1) 崇寧大觀:北宋徽宗的兩個年號。 (2) 宰相:古代君主的最高幕僚,為百官之長。 (3) 持祿:保住祿位,無所建樹。 (4) 馴:逐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