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5.95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口誅筆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明.汪廷訥《三祝記》第一四齣:「他捐廉棄,向權門把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也作「筆誅口伐」、「口伐舌擊」。
管鮑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知我不羞小節而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史記•管晏列傳》)用來比喻友情深厚。 故事管仲小的時候,跟鮑叔牙很要好,鮑叔牙也最欣賞他的才氣。鮑叔牙事奉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糾,互相爭奪王位。後來小白即了王位,於是把公子糾殺了,也把管仲囚禁起來。鮑叔牙向桓公推薦說:「管仲這個人很能幹,可以幫助你治理天下。」桓公聽了鮑叔牙的建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及、趕上、達到。如:「力有未逮」。《論語.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躬之不逮也。」
負荊請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如畏懼廉頗,廉頗因此十分得意。藺相如雖然不以為意,但他的門客、親信卻對他怯懦的行為感到不滿,引以為,紛紛求去。這時藺相如才解釋說:「我敢公然地在朝廷上叱責秦王和羞辱他的臣子,又怎麼會怕廉將軍呢?只是想到秦國之所以至今不敢出兵攻打趙國,是因為對我們兩個人有所顧忌。如果我們互相爭鬥,有任何一方傷亡,都可能會使國家遭致兵禍。國家的安危當然重於私人的恩怨,所以我才會不斷地忍讓啊!」後來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他覺得非常慚愧,於是脫了上衣露出臂膊背負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認錯。藺相如並不怪罪他,兩人反而從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朋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負荊請罪」,用來比喻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和原諒...
匹夫之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國語.越語上》載,春秋時,越王句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被囚禁三年,忍受一切辱。回國後,他決心惕礪圖強,立志復國。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安,兵強馬壯,因此全國的人民向句踐請求攻打吳國,復仇雪。但越王句踐卻再三推辭,經過幾番請求,句踐終於答應了人民請戰的要求。句踐把戰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明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從不愁士兵少,只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血氣之勇,而希望大家能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如果前進的時候不聽命令,後退的時候不怕處分,那麼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到了出征...
醉生夢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宋.袁甫《蒙齋集.卷一六.勵志銘贈朱冠之》:「維今之人,甘心委靡,頑痺不仁,偷安無,至其極也,醉生夢死。」
從容不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宋史.卷四五八.隱逸列傳中.張舉》:「舉孝弟修於家,忠信行於友,聲名聞於人,蹈中守常,從容不迫,為當時名流所慕,以不造門為。」
惱羞成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惱羞成怒」原作「老羞成怒」。每個人皆有羞之心,有的人感到難為情時,會設法改正錯誤,除去羞之處;有的人卻硬著頸項不願悔改,反而發怒來掩蓋自己的羞,指責他人,這種情形便是「惱羞成怒」。《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敘述安老爺為眾人解釋十三妹為何要報父仇,十三妹的父親原本在朝為官,他的上司想讓自己的兒子娶十三妹為妻,但十三妹的父親是個尚氣節的人,平日不喜歡其上司趨炎附勢的作法,因此不肯答應,上司見自己被拒絕,便老羞成怒,藉公務之便,彈劾十三妹之父,將他下獄害死。文中的「老羞成怒」,與「惱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極為羞惱,轉而發怒恨人。後來「惱羞成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因羞愧到極點而惱...
裹足不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而為厲,被髮而為狂,無益於殷、楚。使臣得同行於箕子、接輿,漆身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乎?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2>也,是以杜口3>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姦臣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闇惑,無與照姦;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賢於生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 (2) 蹶:音ㄐㄩㄝˊ,跌倒、僵仆。 (3) 杜口:閉嘴不說話。〔參考資料〕 《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
耳目一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香山之壞久矣。樓亭騫崩,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予亦惜之;佛弟子之,子亦之。頃予為庶子、賓客,分司東都,時性好閒遊,靈跡勝,靡不周覽。每至茲寺,慨然有葺完之願焉。……凡支壞補缺,壘隤覆漏,杇墁之功必精,赭堊之飾必良。雖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長者壞宅,鬱為導師化城。於是龕像無燥濕陊泐之危,寺僧有經行宴坐之安,遊者得息肩,觀者得寓目。關塞之氣色,龍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樓之風月,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