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佩脫拉克(Petrarch Francesco)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入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出家,皈依宗教。《洛陽藍記.卷三.城南高陽王寺》:「及雍薨後,諸妓悉令入道,或有嫁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丟棄。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颩了僧帽,袒下我這偏衫。」
泥牛下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並收錄偈、頌、歌、行等禪文學,以及朝鮮禪宗的史料。北宋以來,本書亡佚,現存為西元1912年於韓國耶山海印寺發現之版本。在《祖堂集》卷六記載了一段小故事,洞山良价禪問漳州龍山和尚:「和尚你是領悟了什麼道理,所以能住在這座山裡面?」龍山和尚回答:「我看見了兩頭泥做的牛互相爭鬥,跌入海中,直到如今全無消息。」佛家之中,以「泥牛」比喻人的思慮。一個人的內心在未開悟之前,想法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不只現在的想法和過去的想法矛盾,內在的想法和外在的想法矛盾,自己和其他人的想法也是充滿了衝突和比較,就像兩頭牛在互相爭鬥,無法解脫,然而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水中,馬上就會融化了;同樣的,一個人如果悟得智慧,開悟見...
駢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連屬聚集。唐.李白〈明堂賦〉:「哤聒乎區寓,駢闐乎闕外。」《洛陽藍記.卷四.城西永明寺》:「庭列脩竹,簷拂高松,奇花異草,駢闐階砌。」也作「駢田」、「駢填」。
唯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梵語vijñapti-mātratā的意譯。大乘佛教瑜行派的基本主張。謂一切外境只是心識所變現的,沒有客觀的對象和外境,只有心識。《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覆思獨善傷大士行,唯識所變,何非淨方。」
萬法唯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瑜行派的基本主張。謂一切現象都是心識的轉化變現。所以現象是虛幻,只有心識是真實有。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彌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菩薩的名稱之一。為梵文Maitreya的音譯。根據佛經的說法,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也譯作「慈氏」。
人本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一種思潮。興起於十三世紀末的義大利,以丹第、薄邱等人為先驅。主張脫離教會勢力,鼓吹人文教育,重視人的價值及尊嚴,並加強體格的鍛鍊。此概念奠定了歐洲各國人文教育的基礎,對整個歐洲文化的發展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如:「人本主義現今被廣泛運用於教育上,藉以培養人格健全的學生。」也稱為「人文主義」。
護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人名。印度大乘佛教瑜行派的大師。約生於六世紀中葉。曾任印度那爛陀寺的住持。其唯識學說繼承陳那大師的傳統,但在認識論上則主張有見分、相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佛教史上稱為「四分家」。著有《廣百論釋》、《成唯識寶生論》等傳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