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舍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遺體焚化之後,所結成的珠狀或塊狀的顆粒。其色有三種,骨為白舍利,髮為黑舍利,肉為赤舍利。為梵語śarīra的音譯。它象徵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曷邏怙羅恐王珍貴舍利,追悔前恩,疾往藍,登窣堵波,至誠所感,其石覆缽自開,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西遊記》第八回:「放舍利之光,滿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連。」也稱為「舍利子」。
種豆得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的是豆,收成的當然是豆。比喻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水滸傳》第四五回:「朝看楞經,暮念華嚴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十六羅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入滅後,受佛囑咐住在世間護持佛法的十六大羅漢。十六羅漢從五世紀後期,受到中國廣泛的崇拜,並成為佛教藝術重要的創作體裁,唐末至宋初由十六尊羅漢發展成十八尊流行中國、西藏二地。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復重請言:『所說十六大阿羅漢我輩不知其名何等?』慶友答言:『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羅惰闍;第二尊者名迦諾迦伐蹉;第三尊者名迦諾迦跋釐墮闍;第四尊者名蘇頻陀;第五尊者名諾距羅;第六尊者名跋陀羅;第七尊者名迦理迦;第八尊者名伐闍羅弗多羅;第九尊者名戍博迦;第十尊者名半託迦;第十一尊者名囉怙羅;第十二尊者名那犀那;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託迦;如是十六大阿羅漢。』」
狐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狐精。《洛陽藍記.卷四.法雲寺》:「當時有婦人著綵衣者,人皆指為狐魅。」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二六齣:「怕歸時,認我做狐魅妖魑,怎再肯相偎相倚?」
六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學上以《大般若經》、《金剛經》、《維摩詰經》、《楞經》、《圓覺經》、《楞嚴經》,號為「禪家六籍」。
種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指造成眾生在修行道上最終成就不同的根性。《大乘入楞經》卷二:「有五種種性。」也稱為「種姓」。
唯識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彌勒、無著、世親之學為宗。主張一切現象都是心識所轉化變現。只有心識是真實存在,現象是幻有。創立八識說,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輪迴的主體。此派經由真諦、玄奘傳入中國。也稱為「法相宗」、「瑜行派」、「瑜宗」。
五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五種錯誤的見解。一為薩迦耶見,謂主張五蘊中的其中一蘊是我,其餘則是我所;二為邊執見,指常見或斷見。主張某類有為法是永存的是常見;主張死後沒有來世是斷見;三為邪見,主張不論世間或出世間都無因果的見解;四為見取見,執著上述的見解及把身心當作最殊勝、能得清淨的思想。五為戒禁取見,依從錯誤的見解、戒律、禁忌,認為由此可以達到解脫、出離的見解。《瑜師地論》卷五五:「生於五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邪見。」
眾目所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人目光集中的地方。指為眾人所一致讚譽。《宣和畫譜.卷二.道釋.辛澄》:「澄嘗於蜀中大聖寺畫僧及諸變相,士女傾城邑往觀焉,……茲乃眾目所歸,不待較而可得矣。」
天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稱麥加和阿拉伯地區為「天方」。如:「天方夜譚」。《明史.卷三三二.西域傳四.天方傳》:「天方,古筠沖地,一名天堂,又曰默。」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