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86 ms
共 2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出警入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王出入時肅清道路,閒人迴避。《舊唐書.卷七五.孫伏伽傳》:「臣又聞天子之居也,則禁衛九重;其動也,則出警入蹕。」《三國演義》第六八回:「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冕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用天子車服鑾儀,出警入蹕。」
|
辭淚俱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喪車。《洛陽伽藍記.卷四.法雲寺》:「里內之人,以賣棺槨為業,賃輀事為事。」宋.王安石〈忠獻韓公挽辭〉二首之二:「幕府少年今白髮,傷心無路送靈輀。」
|
舍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遺體焚化之後,所結成的珠狀或塊狀的顆粒。其色有三種,骨為白舍利,髮為黑舍利,肉為赤舍利。為梵語śarīra的音譯。它象徵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曷邏怙羅恐王珍貴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藍,登窣堵波,至誠所感,其石覆缽自開,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西遊記》第八回:「放舍利之光,滿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連。」也稱為「舍利子」。
|
種豆得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的是豆,收成的當然是豆。比喻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水滸傳》第四五回:「朝看楞伽經,暮念華嚴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
十六羅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陀入滅後,受佛囑咐住在世間護持佛法的十六大羅漢。十六羅漢從五世紀後期,受到中國廣泛的崇拜,並成為佛教藝術重要的創作體裁,唐末至宋初由十六尊羅漢發展成十八尊流行中國、西藏二地。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復重請言:『所說十六大阿羅漢我輩不知其名何等?』慶友答言:『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羅惰闍;第二尊者名迦諾迦伐蹉;第三尊者名迦諾迦跋釐墮闍;第四尊者名蘇頻陀;第五尊者名諾距羅;第六尊者名跋陀羅;第七尊者名迦理迦;第八尊者名伐闍羅弗多羅;第九尊者名戍博迦;第十尊者名半託迦;第十一尊者名囉怙羅;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託迦;如是十六大阿羅漢。』」
|
種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指造成眾生在修行道上最終成就不同的根性。《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有五種種性。」也稱為「種姓」。
|
狐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狐精。《洛陽伽藍記.卷四.法雲寺》:「當時有婦人著綵衣者,人皆指為狐魅。」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二六齣:「怕歸時,認我做狐魅妖魑,怎再肯相偎相倚?」
|
六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學上以《大般若經》、《金剛經》、《維摩詰經》、《楞伽經》、《圓覺經》、《楞嚴經》,號為「禪家六籍」。
|
唯識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乘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彌勒、無著、世親之學為宗。主張一切現象都是心識所轉化變現。只有心識是真實存在,現象是幻有。創立八識說,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輪迴的主體。此派經由真諦、玄奘傳入中國。也稱為「法相宗」、「瑜伽行派」、「瑜伽宗」。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