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57.96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行為論時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論時期目錄1 時代演變2 領行為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時代演變由於領特質論的研究並未完善,尤其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更加深感其不完備之處,尤其是當時著名的領者,希特勒造成了領者特質讓人們產生懼怕,深感單...
展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線自一已知點出發,閉合至另一已知點,形成連續折線者稱為展開線。倘測角與量距均無誤差產生,線計算結果必能附合於終點之坐標與方位,故又稱為附合線。此種線適用於路線、河道或狹長地帶之控制測量。若展開線自一已知點出發後,自由伸展,並不回歸至起點或閉合於另一已知點者,稱為自由展開線,習稱自由線或開放線。此種線因無方位角及位置閉合條件檢核,無法獲知其測量精度,故伸展之點數不宜過多。正規測量,非萬不得已,不宜採用。
動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樂用語。主動機是一個有戲劇暗示性的音樂片段,它不斷在整齣歌劇中重現,用來提示或暗示句中情節或主角人物之情感發展。贊斯(F.W. Jahns)於1871年研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的音樂時,首創「主動機」這名詞,後來胡桑根(Hans Paul von Wolzogen)引用這名詞來解釋華格納(R.Wagner, 1813-1883)的歌劇《尼伯龍的指環》(Ring des Nibelungen)中之音樂觀念,雖然華格納本人比較喜歡用基本主題(Grundthema)這名詞,可是主動機已被大多數人接受並成為華格納後期作品之主要特色。華格納的主...
  主動機是在戲劇中用一個樂想來代表或象徵人、事、物、環境、感受等人間種種要素;可以用人聲或樂團的方式呈現,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幾個同時出現。
  這個名詞最先為德國人嚴斯(F.W. Jähns)在他談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的一本書中使用。但是在他以前,已有類似的名詞用來指一個在音樂作品中重複出現的樂想,例如「回憶動機」(Erinnerungsmotiv)或「固定樂想」(idée fixe)等;這些手法早在十八世紀時已可見到,十九世紀中更屢見不鮮。
  在華格納(R. Wagner)後期作品中,他將這個手法運用於管弦樂中,和...
教師領方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領方式目錄1 前言2 代表人物理論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前言在師生關係中,教師必然需要擁有比學生大的權威,以便刺激、鼓勵學生,然而在何種領方式下所形成的師生關係最為  :有效,則要做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代表人物理論最早有系統去研究教師行為與班及氣氛的人,依造現行的推估,大概是美國的安德森學,當年他和他的同事一同研究師  :生互動的關係,將其交互行為分為兩大類,其一為控制型,其二則為統合型,其中控制型所描述的便是教師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光客遊覽的專門從業人員。大多經過專業訓練,對遊覽勝地的景觀與人文背景有深入了解,並多精通兩國以上的語言,隨時對旅客解說,以增進遊興。
團隊工作組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隊工作組成(Counseling team composition )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校園裡的輔團隊可分為以下三種: 內容說明(一)正式的輔團隊(formal team)學校正式的輔團隊通常由輔...
因勢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因勢利」。見「因勢利」條。01.宋.陳亮〈與韓子師侍郎〉書:「邦民非難治,又見賢使君嚴明如此,皆已存不犯有司之念。因勢順,殆如反掌,不出一月,政平訟息,必將有以自達於天聽者。」
情境論時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境論時期目錄1 定義2 情境論之基本概念3 情境論之研究4 結論5 關鍵字6 參考書目 定義此理論又可稱為領權變論,此領的觀點是:在1960年代的以後,有些學者開始在人的特質還有行為觀點上,提出了情境論的看法,還這個所謂的情境論,則包含三大要素:領者、被領
逃避的目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逃避的目標向」是指學生的學習動機是逃避的、消極的。亦即學生不願意認真的投入學習,凡事希望愈輕鬆愈好。這是負向的動機信念,用逃避的方式來因應課業要求。因此學生持著費力氣愈少愈好的學習態度,必要時不惜以逃避、拖延、抄襲的方式來應付教師的要求。因此這些學生不認同也不重視課業學習。
  在安姆斯(Carole Ames)與尼可斯(John G. Nicholls)一九九二年對目標向進行系列研究後,遂引發其他學者的興趣並加入相關研究,尤其在目標向如何分類方面。除了原來的兩種類別之外,學者們發現另一種「工作逃避的目標向」;這類型的學生不用心於課業、躲避教師的要求、被動的認知參與、喜...
  成果向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源自一九八○年代中期美國有幾個州開始推展,旋即在九○年代初期成為美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潮與方案,也推廣到澳洲、南非、香港等地區實施。OBE的推動促使學校教育更重視學生學習成果,並要求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全權負責,但可能因為理念上的爭議、受到誤解或實施遇到障礙,這股風潮並未延續到廿一世紀,儘管如此,成果向教育的理念及實務仍有值得我國教育界參考之處,尤其OBE特別重視的標準本位成就測驗(standards-based assessment),至今仍然盛行不衰。   美國學者William G. Spady在1981年率先提出...
李坤崇(2009)。成果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86,頁39-58。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