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刀兩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刀兩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寒山,是唐代的隱士,也是一位高僧。姓名和生卒年均不可考,因為長期隱居於天臺的寒巖,因而稱為「寒山」或「寒山子」。其詩風與早期的禪宗思想一致,蘊含禪宗的哲理。他有一首詩,說到智慧過人者與一般才德低下者的不同。才智過人的,心思敏銳,勤奮不懈地修道,可以領悟當中的佛法意境;而才德低下的,通常愚昧無知且冥頑不靈,一直要到大難臨頭了,才知道毀滅了自己的人生。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明知故犯而不懼後果的人,將在市集中被處以死刑,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堅決果斷地接受斬首。詩的原文「一刀兩段截」,後來演變出「一刀兩斷」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堅決地斷絕關係。
十二因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基本理論之一。指構成一切痛苦輪迴的十二項要件。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指對佛法的無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為;識是指死後,由於過去的行為,導致投生的心識;名色是指處在母胎中的身、心(識除外);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身體感官和認識對象;觸是指感官對現象的接觸;受是指接觸後產生的感受;愛是指感官接觸後生起的欲望;取是指執著;有是指導致輪迴的行為。十二緣起之間的關係像環鏈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緣於生;生緣於有;有緣於取;取緣於愛;愛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處;六處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後者決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煩惱也滅除。也稱為「十二緣起」。
童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年幼無知的兒童。《三國演義》第四三回:「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冀。」
2.知識淺陋,幼稚無知。《淮南子.齊俗》:「古者民童蒙不知東西,貌不羨乎情,而言不溢乎行。」
童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騃,愚痴。童騃指年幼無知。唐.韓愈〈謝自然〉詩:「童騃無所識,但聞有神仙。」
乞憐搖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狗搖著尾巴,以討主人歡心。後形容人有所請求,卑躬屈膝向人討好之態。明.汪錂《春蕪記》第一一齣:「你無知小輩,胡言亂語,休在人前乞憐搖尾!」也作「搖尾乞憐」。
昆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人兄弟的敬詞。《西遊記》第四三回:「我且饒你這次:一則是看你昆玉分上;二來只該怪那廝年幼無知,你也不甚知情。」也作「崑玉」。
煽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鼓動迷惑。[例]近來有人以異端邪說煽惑無知民眾,應加以注意。
妄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狂妄無知、言行荒唐的人。《孟子.離婁下》:「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
出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告示。《三國演義》第三回:「何進得表,出示大臣。」《儒林外史》第一二回:「恐有無知小民在左近樵采作踐,晚生還要出示曉諭。」
燕雀處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警覺災禍就要降臨在自己身上。現在你們完全沒想到趙國被攻破後,災難將會降臨在自己身上,人和燕雀同樣無知嗎?」後來「燕雀處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身處危境而不自知,毫無警惕之心。出現「燕雀處堂」的書證如《三國志.卷五三.吳書.張嚴程闞薛傳.薛綜》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臣(薛珝)聞燕雀處堂,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也,突決棟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禍之將及,其是之謂乎!」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