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0.42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形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個人或群體所持有關於社會運作方式的思維模式。該詞為法國大革命後恐怖統治時期遭受囚禁的思想家特拉西(Antoine Destutt de Tracy,西元1754~1836)所創,原意為有關形構觀念(idea)的知體系(-logy)。然而,在馬克思(Karl Marx)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看來,意形態本身即代表了統治階級對世界的看法,而這種看法必定是扭曲的,因為它只合乎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意形態也常被視為是優勢群體世界觀的心智反映。也譯作「意型態」。
一丁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不字或毫無學問。參見「不一丁」條。《金瓶梅》第四八回:「菽麥不知,一丁不。」《醒世姻緣傳》第一回:「那邢生後來做到尚書的人品,你道他眼裡那裡有你這個一丁不的佳公子?」
課程意型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意型態的涵意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潛藏在各學科知中的各種偏見,其一是指對於課程所採的不同信念,詳細陳述如次。
  1.潛藏在各學科知中的各種偏見。
  納入課程中的知表面上皆是經過挑選而得的最有價值的知,是合於客觀真理的取捨標準。但是事實上,人類由於受到知發展的限制,依然會把許多錯誤的見解視為真理,不僅自己堅信不已,更要下一代也跟著相信,例如中世紀時的「日動說」,便是明證。
  課程中的錯誤除了源自無心及知不足之外,還可能是有意造成的。某些優勢團體(dominant groups)為了保有他們的既得利益,乃將一些有利於己的思想加以強化,編入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梵語vijñapti-mātratā的意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張。謂一切外境只是心所變現的,沒有客觀的對象和外境,只有心。《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覆思獨善傷大士行,唯所變,何非淨方。」
2.書名。佛教典籍。唯宗的典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自念教檢未窺,難辨真偽,即往東魏,聽覽唯。」
萬法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張。謂一切現象都是心的轉化變現。所以現象是虛幻,只有心是真實有。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三界唯心,萬法唯,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洛克的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洛克(John Locke)是古典經驗主義的開創者,一六三二年生於英倫半島的布里斯特(Bristol)附近小村。在牛津大學就讀時,即攻讀哲學及醫學。尤其對笛卡爾(René Descartes)及培根(F. Bacon)的學說深入探討。其後洛克的論點由經驗論的立場出發,於一六九○年出版〔人類悟性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書,對人類知產生的來源加以分析。在此書中洛克先確定了知與其他的如臆測、信念、想法等,均屬於觀念,所以凡是浮現在心中的花、草、樹木,乃至數目或幾何圖形皆然。觀念是由經驗,或感覺(sensation)與反省(ref...
斤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知輕重、不知分量、不知利害。形容一個人安然無知。如:「你這不斤兩的小子,竟然說出這種話來!」
提升教師的海洋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升教師的海洋意目錄1 一、意涵2 二、提升教師海洋意的途徑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一、意涵有關教師的海洋意,國內目前仍未見相關研究。本書將「意」視為一種「看法」,而「海洋意」也就是一種「對海洋的看法」。據此,「海洋意<...
前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學上精神分析論者認為,前意是介於意與潛意之間的一個意層次。為英文preconscious的意譯。前意的經驗目前不在意之中,但可以被觸接提取至意層次。其與潛意的最大差別在:潛意中積存的經驗,人無法記憶;而前意中的經驗是可以記憶。在作精神分析時,把個人潛意中的經驗喚回到意層次,中間必須經過前意
博聞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聞廣博,知豐富。《魏書.卷八四.儒林列傳.李業興》:「通直散騎常侍李業興碩學通儒,博聞多,萬門千戶,所宜訪詢。」《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公子生長中原,博聞多,必知此獸之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