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1.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s catus。此提案也對其他動物的分類重新審視,將17個原本基於家養型態所作的歸類,改用野生型態作為分類命名基礎,發表於《動物命名學報》(Bulleti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除了上述分類方式之外,1777年,Johann Christian Polycarp Erxleben在著作《Anfangsgründe der Naturlehre and Systema regni animalis》的分類中,家貓的學名是Felis domesticus。此命名和另兩種變形,也就是Fel...
橋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能作為溝通聯繫的人或事物。如:「語言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橋梁。」
流芳百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詳。夏桀的寵妃,美貌而無女德,桀與之終日飲樂,不理朝政,諸侯大叛。湯伐桀,夏亡,與桀同死於南巢。或作為「妹喜」、「妹嬉」。 (6) 紂: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生卒年不詳,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起兵討伐,兵敗,自焚於鹿臺。 (7) 炮烙:音ㄆㄠˊ ㄌㄨㄛˋ。用燒紅的鐵器灼燙身體的酷刑。 (8) 妲己:生卒年不詳,商代有蘇氏之女。紂王之妃,得紂王寵愛,周武王滅商時被殺。 妲,音ㄉㄚˊ。 (9) 六宮:古代后妃所住之地,後泛指后妃。 (10) 聿修:指述治女教之德。聿,音ㄩˋ,述。〔參考資料〕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聰明。《宋史.卷八.真宗本紀.贊曰》:「真宗英晤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為。」
不謀而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前未經商量,後來意見作為卻一致。語本《漢書.卷一○○.敘傳上》。 △「不約而同」、「不謀而信」
論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讓他們有智慧。」)批評者認該句為孔子推行愚民政策之例證。文化大革命時期這句話遭公開批判,且直到現在仍作為這句話的公認解釋。然而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句話原文並無標點,而後人的句讀有問題,應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能力的人,可讓他們自由發揮;沒有能力的人,則要讓他們學習。」)按此說則孔子並非認同愚民政策。此二說迄今未能達成一致。智識學術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 參見 三國 何晏《論語集解》 南朝 皇侃《論語義疏》 北宋 邢昺《論語註疏》 南宋 朱熹《論語章句集註》 清 劉寶楠《論語正義》 ...
肝腦塗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策.燕策一》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謂燕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王以其姊為代王妻,欲并代,約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斗,長其尾,令之可以擊人。與代王飲,而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歠,即因反斗擊之。』於是酒酣樂進取熱歠。廚人進斟羹,因反斗而擊之,代王1>腦塗地。其姊聞之,摩笄以自刺也。故至今有摩笄之山,天下莫不聞。……」 〔注解〕 (1) 代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代國在今河北蔚縣。
奮不顧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完成太史公書,即現在的《史記》。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司馬遷看了後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並說自己跟李陵並不熟,但見他「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認為李陵孝順、講信用、有義氣,對下人也很好,並且出生入死,為國家的存亡「奮不顧身」,實在是個好人啊!如今降敵也是迫於無奈。後來「奮不顧身」這句成語就出自此處,用來形容奮勇向前,不顧生死。
主題統覺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應,但是實際施測中也有再從19張圖片中選取若干張進行。採用此種圖片當作人格測驗,讓圖片中的曖昧情境作為主旨,使受測者憑藉自身感覺說出情境中的內容。實測時,對於受測者所反饋的回應不加限制,但須符合四個要點:(1)圖中所顯示者是何種情境;(2)圖中情境的發生是何種原因;(3)將來演變下去會有何種結果;(4)個人對此情境中的任何事物有何感想。註1 目的透過圖畫情境作為主題,讓受測者在編撰故事的同時反映出個人內心中深藏的真實問題。意即將對圖片中故事情節客...
放之四海而皆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為準則。語本《禮記.祭義》:「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