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41.48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姪文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顏真卿(709-785),後世尊稱顏魯公、顏平原。祖籍山東臨沂。李希烈叛亂,魯公奉命前往諭降,貞元元年(785)八月三日,以不屈殉節。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後魯公派長姪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姪文稿〉之作,時年魯公五十歲。評論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本卷最為論書者所樂舉。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   本卷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墳祀。如:「他到山上墳去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墓地奠。《晉書.卷二○.禮志中》:「古無墓之禮。漢承秦,皆有園寢。」《清史稿.卷九三.禮志一二》:「士庶人喪禮,順治初年,定制,士、庶卒,用朱棺,櫬一層,鞍馬一。……一月殯,三月葬。墓紙幣、酒肴有定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喪葬祀所費的錢。《紅樓夢》第六四回:「昨日出殯以後,有江南甄家送來打銀五百兩,未曾交到庫上去。」
瑪亞士比,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瑪亞士比(Mayasvi)典是居住於臺灣阿里山地區之原住民鄒族(曹族Tsou)的重大典儀式。早期部落凡是勇士出草凱旋歸來或聖所〔見庫巴(Cuba)〕之重建、修復等事宜時,即舉行該典,故亦稱謂「敵首」、「凱旋」、「團結」或「戰」。現今僅有嘉義縣吳鳳鄉之達邦社(Tapan)和特富野社(Tfuya)仍保有此一典儀式。每年兩部落輪流於二月十五日或八月十五日舉行此項典儀式,其意義在勉勵族人要有犧牲奉獻個體生命以保護部落大生命之精神,並祈福戰神降臨佑助使部落更能凝聚團結,儀式過程分四階段:一、是整備活動: 儀典前數日男性開始整理聖所及通獵區路徑之除草工作,女性則炊製品; 當日晨成...
巴蘇亞、博伊哲努《臺灣鄒族的風土神話》1993、依憂樹、博伊哲努《臺灣鄒族生活智慧》1997、劉其偉《臺灣土著文化藝術》1983。
毛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稱名。紐西蘭毛利族的司或有智慧的男人,為主理儀式或僅安排處理儀式而不出現其中,亦為圖哈(tuaha),即壇或「靈能之石」的監護者;圖哈在每一個毛利村落,被安全地保護在其神聖所在地。每逢宗教儀式宣告神令或禱告時,即有簡單的圓形舞蹈,並伴隨吟唱式禱告。司在酋長旁工作,他們的職務很少合併;酋長擔任吟頌式族譜的工作,司亦管理部落中的日常生活;有時藉舞蹈來激勵鼓舞族人。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明節上墳掃。元.周密《乾淳歲時記.掃》:「清明前三日為寒食節,都城人家皆插柳滿簷,……人家上塚者,多用棗錮薑豉,南北兩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者尤多。」
槲寄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舞名。在不列顛由德魯伊德教(Druid)的人手持一棵槲寄生植物所跳的舞。此植物無根,生長在樹上,外表光亮的醬果象徵強韌生命力,一串有三顆果子。在斯堪地那維亞神話中,洛基(Loki)用這果子傷了光神巴爾達(Balder),北歐和平之神弗雷(Frey)乃宣佈凡從它底下經過者皆可活命,使巴爾德得以復活。德魯伊德舞有三部分:儀式祈禱行進、繞圈並將金色草葉分段,以農作物表示歡欣。在英國以形似珍珠之物作為品。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童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名。印度南部孔巴托(Coimbatore)地區,年輕女孩的奉獻儀式。Tali 為結婚項鍊,取代西方的結婚戒指。在風俗上,孔巴托地區的每個音樂師家庭,至少要挑選一位童女獻給寺廟當寺廟舞姬(Devadasis,神的僕役)。女孩在家中受完訓練後,便穿戴上最好的服飾珠寶,站在米堆上,由兩個神廟舞姬拿著一塊折疊好的布料在她前面,女孩手執這塊布而她的舞蹈教師則抓住女孩髁關節,隨音樂的拍子,上下移動。太陽下山後,女孩被帶往寺廟,行戴結婚項鍊儀式,她坐在神像前,由司職司獻花,用檀香膏在她的前額刻記,或用刺青或烙印做記號;此記號叫做蘸卡(chank)或查卡(chakra),並將神像腳下的項鍊套在女孩頸上。...
Reginald & Jamila Massey《The Dances of India》1989.
行進祀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玻利維亞一種緩步而莊嚴的舞蹈,可能是印加帝國宮廷內行進隊伍的回憶。舞者右手握Siku(當地的一種笛子),左手敲鼓,頭帶紅色羽毛做成的帽子,帽子有面紗垂下罩住臉。此舞只有男性參與,神情肅穆而深沈;舞者成兩行向前移動,接著向後繞圓圈,始終保持著莊嚴的步伐。雖然這支舞遭受外來風氣不良的影響,但仍在「拉巴斯民俗舞蹈節」(La Paz Folk Dance Festival)中表演過。
Antonio Paredes Candia《The Folkdance of Bolivia》.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