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03.13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皇帝死後七七日所舉行的哀悼及拜儀式。《六部成語註解.禮部》:「大:皇帝薨後七七日謂之終七,應行大之禮。」
生芻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郭林宗喪母,徐稺前往弔,並置放一束乾草於墓前。眾人不解,郭林宗知徐稺是以生芻一束頌揚其母之德。典出《後漢書.卷五三.徐稺傳》。後以生芻致指弔死者,讚揚其德行。《宋史.卷四四一.文苑傳三.路振傳》:「生芻致,弊帷成禮。」
射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名。臺灣原住民布農族(Bunun)最重要的歲時儀式典,演變至今「射耳」亦稱打耳或鹿(MaLa-Hodaigian)已成為僅存少數的典代表。在台東縣海端鄉每年四月上、中旬農閒季節時舉行這項典;族人以狩獵所獲之獸耳(鹿、獐、山羊和山豬等之耳朵)為物。典目的是祝福男孩順利成年並成為神射手,且藉此大典表示部落族群的團結精神。儀式始於凌晨四時,由族內頭目召喚部落全體大小男性,共赴場由司主導儀式。以「初來部落」之典形式過程為例,約可分為數項:一、拜瓦瓦(懸掛於樹幹上歷年來的野獸下顎骨 VaVa)用以祈求野獸繁殖以期明年狩獵更豐收;二、射耳儀式:由年幼者開始,所有參與典者皆需...
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1966,張振岳《臺灣後山風土誌》1994,瑪哈單、璞谷溫《民族與民俗:打耳》199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慶典名。日本京都左京區下鴨泉川町之賀茂御神社,以及北區上賀茂本山之賀茂別雷神社,於每年五月十五日所舉行之慶典。神殿上垂掛簾飾,與者著衣冠;因牛車以葵花為飾,故稱之為葵,亦稱為賀茂。大同二年(西元807年)以後,則稱為敕。自京都御所至二神社間之街頭儀式,其程序如下:九時半自京都御所出發,經界町御門、烏丸太町、烏丸御池、河原御池等地,約於午前十一時,在賀茂御祖神社前,舉行儀式。午後一時再出發,三時至上賀茂神社前舉行儀式。五時再出發,六時半返回京都御所。遊行隊伍,排列順序如下:檢非違使(查禁違法之人員)一列、山城使地方官員一列、幣物獻馬一列,飾以梅、藤之優美宮車一列,由黑色大牛拖拉的牛車一列...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排灣族五年活動中最重要的就是刺藤球儀式, 刺球的目的主要是祈求農作物及狩獵豐收並祝禱平安。刺球活動所使用的球,數量會因部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都會準備十至二十個左右 。 每個球都會有不同的名稱及意義,在刺球活動開始前,會在祖靈屋中進行儀,賦予球靈力。當刺球儀式進行時,由男司在刺球場上投球,以刺 15 次 藤 球來祝聖球。由各家派出的刺球勇士,持竿朝司拋擲的球競相搶刺各種不同意義的球。其中第一球,是眾所皆知的「邪球」Pinuqadisan ,據說是不好、邪神之球,特地獻給邪神,請求不要來搗亂此刺球儀式,司一定故意投歪,有意不讓大家刺到。而當司宣布最後一球被刺中時,便立...
別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劇目。三國故事戲。敘劉備妻孫尚香自荊州回吳後,聽聞劉備死於伐吳兵敗之役,悲痛不已。乃入宮辭別孫母吳后,赴江邊望西哭奠,畢即投江殉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菜」是指周代大學開學時,以芹藻等菜類祀先聖先師的儀式。據〔禮記.學記〕載:「大學始教,皮弁菜:示敬道也。」皮弁是鹿皮製的帽子,是天子和大臣平日在朝議政時所戴;菜是一些像芹、藻等的簡單菜蔬。主者戴皮弁,用菜蔬祀,蘊含樸實不鋪張的意味,可以彰顯謙卑恭敬的態度,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祀先聖先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胙肉。《儒林外史》第二回:「丁肉若是不吃,聖人就要計較了。」
巷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論巷口或郊野都有人拜、哭泣。比喻舉國哀悼。如:「國家元首逝世,舉國野巷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祀無主的孤魂野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