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理墳區,拜先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將及半年,正值清明節屆,防禦念興娘新亡,合家到他塚上堆錢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古代的禮。在父母葬後,將其魂魄安於殯宮的儀式。漢.劉熙《釋名.釋喪制》:「既葬,還於殯宮曰虞,謂虞樂安神,使還此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劇目。宋代故事戲。敘述白素貞被壓於雷峰塔下,其子許士林得中狀元,衣錦還鄉,知母情事,乃至雷峰塔前哭。白素貞出現,母子團聚,哭訴往事,終告忍痛分別的故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於仲春、仲秋的上旬丁日祀孔子,稱為「丁」。《儒林外史》第二回:「先年俺有一個母舅,一口長齋。後來進了學,老師送了丁的胙肉來,外祖母道:『丁肉若是不吃,聖人就要計較了。……』只得就開了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祀。《紅樓夢》第一四回:「目今正值繕國公誥命亡故,王邢二夫人又去打送殯。」
射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名。臺灣原住民布農族(Bunun)最重要的歲時儀式典,演變至今「射耳」亦稱打耳或鹿(MaLa-Hodaigian)已成為僅存少數的典代表。在台東縣海端鄉每年四月上、中旬農閒季節時舉行這項典;族人以狩獵所獲之獸耳(鹿、獐、山羊和山豬等之耳朵)為物。典目的是祝福男孩順利成年並成為神射手,且藉此大典表示部落族群的團結精神。儀式始於凌晨四時,由族內頭目召喚部落全體大小男性,共赴場由司主導儀式。以「初來部落」之典形式過程為例,約可分為數項:一、拜瓦瓦(懸掛於樹幹上歷年來的野獸下顎骨 VaVa)用以祈求野獸繁殖以期明年狩獵更豐收;二、射耳儀式:由年幼者開始,所有參與典者皆需...
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1966,張振岳《臺灣後山風土誌》1994,瑪哈單、璞谷溫《民族與民俗:打耳》1994。
打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稱射耳,為臺灣布農族傳統狩獵儀,每年在四、五月間由各家族分別辦理,男性老少群聚場參加,女性則不能參與,儀包括槍、祈福、射獸耳、分獸肉、頌功酒宴等。
東施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元宵節的民俗。傳說戰國時人東施雖貌醜,而女紅極佳,許多姑娘皆來就教。後於元宵夜時,為撿拾掉落於糞坑的繡花鞋而不幸溺斃。後世少女乃於元宵夜備糖果及一隻小鞋於廁前拜,祈求學好女紅。
煞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祀每日沖煞方位(每日方位不同,以東北西南順序輪轉),恭請煞神前來祀酒後退開,祈求煞神不要干擾今日法師各項法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皇帝死後七七日所舉行的哀悼及拜儀式。《六部成語註解.禮部》:「大:皇帝薨後七七日謂之終七,應行大之禮。」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