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971.5407 ms
共 2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力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竭力實踐,勉力去做。《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列傳.申公》:「為治者不在多語,顧力行何如耳。」
|
體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許多要素構成,具有一定條理組合成的整體。如:「哲學體系」、「中庸的理論體系」。
|
浩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廣大的樣子。《禮記.中庸》:「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文選.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
慥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忠厚誠實的樣子。《禮記.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
天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天所賦予人的稟賦與本性。《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四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朱熹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二篇,合以《論語》、《孟子》,稱為「四書」,並為之章句集注。也稱為「四子書」。
|
禎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吉兆。《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唐.杜審言〈望春亭侍遊應詔〉詩:「萬壽禎祥獻,三春景物滋。」
|
曾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歐曾」。思想: 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併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總是以“仁”為懷,“除其奸強,而振其弛壞;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齊州雜詩序》)由於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對王安石變法有些看法不同。他認為法愈密,則弊愈多。但是曾鞏也不主張死守成法,他對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滿,提出“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戰國策目錄序》)的觀點。...
|
豁然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學說源自北宋的程顥、程頤,世人常以「程朱學派」稱之。《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朱熹將其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並為之作注。《大學》之道在於闡發為人修養、處世的道理,包含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大綱領,「止、定、靜、安、慮、得」六個修養程序,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實踐條目。此章為朱熹進一步解說「格物致知」的道理。所謂「致知在格物」,就是要推廣我們的知識,去窮究每一事物的義理。人心是靈明的,是具有識見的,每一個事物也都有它的道理,只是我們都沒有將事理研究澈底,使得知識無法達到完善的境界。所以教學一定要讓求學之人,運用已知的道理做...
|
慎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閒居獨處時,行為仍然謹慎不苟且。《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漢.鄭玄.注:「慎獨者,慎其間居之所為。」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