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4.02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前倨後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卷六九.蘇秦列傳:於是六國從合而并力焉。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北報趙王,乃行過雒陽,車騎輜重,諸各發使送之甚眾,疑於王者。周顯王聞之恐懼,除道,使人郊勞。蘇秦之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蘇秦喟然歎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於是散千金以賜宗族朋友。 故事「前倨後恭」原作「前倨後卑」。蘇秦是戰國時的縱橫家,在他剛學成時,到秦國想向秦王求官。他連續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從中引薦。如:「介紹」。《戰國策.趙策三》:「勝請為紹介而見之於將軍。」《晏子春秋.內篇.問下》:「諸之交,紹而相見,辭之有所隱也。」
不學無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西元前68,字子孟,西漢平陽人。武帝時,為奉常都尉,甚見親信。昭帝時,為大司馬大將軍,封博陸。秉政二十年,未嘗有過。卒諡宣成。 (2) 結髮:束髮。指初成年時。 (3) 階闥:指宮闈。闥,音ㄊㄚˋ,宮門。 (4) 誼形於主:對君主盡忠義。誼,音|ˋ,通「義」。 (5) 受襁褓之託,任漢室之寄:指武帝臨終前,囑託霍光輔佐年僅八歲的昭帝。 (6) 摧燕王,仆上官:燕王與左將軍上官桀密謀殺害霍光,廢帝篡位。東窗事發後,霍光盡誅上官桀與其黨羽,燕王自盡。燕王,劉旦,漢武帝第四子。仆,傾倒。上官,上官桀,武帝時為太僕,臨終時又命為左將軍。與霍光為親家,子為驃騎將軍,封桑樂候,孫女為昭...
同仇敵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私下探問原因,甯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歌是樂工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因為它們是演奏於天子的宴會。以前諸在正月時,前往京師向天子朝賀,天子設宴奏樂,此時賦〈湛露〉,就表示諸願意共同抵禦天子所痛恨的人,為天子效命。天子因此賜給他們紅色和黑色的弓、箭,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而自取罪過呢?」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同仇敵愾」,用來指共同抵禦仇敵。也作「敵愾同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若、如果,表示假設。《荀子.勸學》:「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蘇軾〈留論〉:「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過、但是。《戰國策.燕策三》:「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史記.卷九二.淮陰傳》:「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堆積、集聚。如:「累積」、「日積月累」。《史記.卷四.周本紀》:「西伯積善累德,諸皆嚮之。」
江郎才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江淹(西元444∼505),字文通,南朝梁河南考城人。曾歷仕宋、齊、梁三代,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出身孤寒,性沉靜好學,年少便在文壇享有盛名,世稱「江郎」。擅長各種詩體,並善用摹擬技巧,作品風格幽深奇麗。唯晚年因高官厚祿,世故保守,所作詩文不如早年。 (2) 罷:辭退、去職。 (3) 宣城郡:南北朝時地名,位於今安徽省蕪湖縣東南,瀕水陽江西岸,以產宣紙著名。南朝梁明帝在位時,江淹於此地擔任太守。 (4) 冶亭:亭名,在今南京市。 (5) 郭璞:西元276∼324,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人。為著名的文學家與思想家,博學高才,好古文詩賦,又精通陰陽、曆算、五行、卜筮之術。曾為《爾雅》、...
絡繹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信,遠自江南,或從幽、冀,不期俱降,駱驛不絕。」(源) 02.《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列傳》:「逢部眾飢窮,又為鮮卑所擊,無所歸,竄逃入塞者駱驛不絕。」(源) 參考詞語︰絡驛不絕注音︰ㄌㄨㄛˋ |ˋ ㄅㄨˋ ㄐㄩㄝˊ漢語拼音︰luò yì bù jué釋義︰即「絡繹不絕」。見「絡繹不絕」條。 01.《後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列傳.東海恭王彊》:「皇太后、陛下哀憐臣彊,感動發中,數遣使者太醫令丞方伎道術,絡驛不絕。」(源)
沐猴而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沐猴,即獼猴。猴子學人戴上帽子,雖外表裝扮得像人,卻少了人的本質。比喻人徒具衣冠而不脫粗鄙本性。也用以譏諷人虛有其表,沒有才能而竊據名位。《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伍被》:「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為漢廷公卿列皆如沐猴而冠耳。」也作「木猴而冠」、「沐猴衣冠」、「沐猴冠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