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1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精緻語類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教育社會學者伯恩斯坦(B. Bernstein)所提出(Sophisticated Language Type),其研究主要在探討語符號如何受到社會結構與互動控制間的發展。其強調語是社會自我、角色及認同的構成要素。伯恩斯坦研究不同社會階層的語類型,發現中上階層的家庭語較重視子女語
蔽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宋書.卷九五.索虜傳》:「因此而推勝負,殆可以一蔽之。」也作「一以蔽之」。
起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一致。比喻勇於實行。語本《荀子.性惡》:「故坐而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
自不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必以辭表達就已清楚明白。《老殘遊記》第一三回:「倘被別家孩子打了兩下,恨得甚麼似的。那種痛愛憐惜,自不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和行為。《韓非子.解老》:「所謂方者,內外相應也,行相稱也。」《文選.班固.典引》:「誕略有常審行於篇籍,光藻朗而不渝耳。」
有口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話藏在心中,不敢說出口或難以啟齒。宋.蘇軾〈醉醒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不如睡。」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那廝本意囂虛,將足下虧圖,有口難,氣夯破胸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毀謗的語。《詩經.小雅.雨無止》:「聽則答,譖則退。」
大辯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辯,善於辯論。大辯不指有口才善辯之人,並不多話以顯示自己。《莊子.齊物論》:「夫大道不稱,大辯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故意宣揚,散布某種論。《戰國策.秦策四》:「以是告楚,楚王揚與秦遇,魏王聞之,恐。」《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卻被皇甫酈揚於西涼人曰:『李傕謀反,從之者即為賊黨,後患不淺。』西涼人多有聽酈之,軍心漸渙。」
2.誇大其辭。《大戴禮記.文王官人》:「飾貌者不情,隱節者不平,多私者不義,揚者寡信。」
3.大聲說話。《三國演義》第九回:「乃復揚曰:『徒死無益,能從我反乎?』眾皆願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直陳其事而不加隱瞞。《左傳.成公十五年》:「子好直,必及於難。」《文選.賈誼.過秦論》:「故直其失,切諫其邪者,將以為君之榮,除主之禍也。」
2.正直不阿的論。《三國演義》第三○回:「袁紹不納直,後必為曹操所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