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55.3375 ms
共 16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奇偶信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奇偶信度是折半信度的意思,測驗的信度通常以相關係數表示。由於測驗分數的誤差變異之來源不同,故各種信度係數分別說明信度的不同層面,而具有不同的意義。在一種測驗沒有複本且只能實施一次的情況下,通常採用折半法以估計測驗的信度。一般常用的折半法是將受試者的測驗結果,按題目的奇偶數分成兩半計分,再根據這兩半測驗上的分數,計算其相關係數,即得折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不過此相關係數只是半個測驗的信度而已,由於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測驗越長越可靠,故必須使用「斯布公式」(Spearman-Brown formula)加以校正,藉以估計整個測驗的信度:
rx... |
杖莫如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杖,倚憑。杖莫如信指可依憑的莫過於守信。《左傳.襄公八年》:「舍之聞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
|
信口開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加思索的隨意亂說。元.張養浩〈新水令.急流中勇退不爭多套.離亭宴煞〉:「非是俺全身遠害,免教人信口開喝。」也作「信口開合」、「信口開河」。
|
信念與知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信念」一詞通常包括幾個意義:(1)指同意或接受在某些命題(propositions)、陳述(statements)或事實(facts)之中的「真理」(truth),或是指默認某物之存在;(2)在宗教方面,信念或信仰指接受某個命題為真,但此命題未必完全能為理性(reason)證明;(3)信念指相信的對象與事物。
有些學者主張信念係生自一種對某個觀念、情感或想法之立即的、未加思索的接受;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信念超越了未經批判反省的經驗態度之上,係經過深思熟慮的論證而成。由此形成兩種關於信念的理論,前一類主張信念是一種意識(consciousness)所具有之立即的特性,是「第一意向... |
制握信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握信念一詞是饒特爾(J.B. Rotter)於一九六六年首先倡導的。饒特爾根據社會學習的理論指出:人們對日常行為經驗中所遭遇的增強作用常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增強作用的產生,乃是由於他本身行為的後果,或者是由他本身所具備的某種品質、能力或特性所造成;他自己對這些行為後果或特質具有控制作用,或對其發生具有預測的能力。這種想法稱為內在制握信念,簡稱「內控」;另一些人則持相反的看法:認為增強作用的發生,並不是來自他本身行為的後果,而是基於他所不能控制的外在力量,如機會、命運所促成的,或是由另一個具有權威的人或事物所左右;他本人對這些沒有影響力。這種看法稱為外在制握信念,簡稱「外控」。事實...
|
潮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潮水。因潮汐起落有一定的時刻,故稱為「潮信」。唐.李嘉祐〈南浦渡口〉詩:「東風潮信滿,時雨稻秔齊。」《水滸傳》第一一九回:「這潮信日夜兩番來,並不違時刻。今朝八月十五日,合當三更子時潮來。因不失信,為之潮信。」
|
不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沒有信用或失信。《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楚辭.屈原.九歌.湘君》:「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閒。」
2.不相信。《論語.憲問》:「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與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紅樓夢》第四九回:「香菱聽了,心下不信,料著他們是哄自己的話,還只管問黛玉、寶釵等。」
3.佛教用語。為五十一種心理現象之一。指對業果、四諦、三寶不信受。
|
信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信件。如:「請代我轉交這封信函給她。」
|
互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信任。如:「友誼的可貴在於能互信互諒。」
|
信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光或電磁波源,可產生特定的信號,用以判定方向、方位或位置。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