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27.74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係民國十八年(1929)四月二十六日,國民政府根據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公布。其中教育宗旨明定為:「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
  緣此項教育宗旨的訂立,係北伐成功之後,中國國民黨實施以黨領政,不但以三民主義建國,並以三民主義施教,經國民政府大學院於民國十七年五月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於南京,會中通過三民主義教育實施原則十五條:「(1)發揚民族精神;(2)提高國民道德;(3)注意國民體力的鍛鍊;(4)提倡科學精神,推...
  全美促進卓越教育委員會為美國雷根總統任內,由教育部長貝爾(Terrel H. Bell)所組成的委員會。該委員會曾於一九八三年提出一篇著名的報告:〔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訓令〕(A Nation at Risk: 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
  美國原本是一個具有地方分權傳統的國家,其教育事務一向皆由地方自行負責。隨著歷史的發展,由於情勢的變遷,聯邦政府逐漸介入教育事務。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外則因與蘇聯的冷戰,內則由於民權運動的興起,美國聯邦政府在民意的驅使下,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原本專屬地方的教育事權,進而帶動教育的變革。美國聯邦...
生活預備的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活預備的教育目的論是將教育的目的確立在完滿生活(Complete living)的預備上;係由英國學者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所提出。斯賓塞在〔什麼知識最有價值〕(What Knowledge is of the Most Worth?)一文中,提出了完滿生活的預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由於斯賓塞有生物學及社會學的豐富知識,使他清晰地了解到,個人生活的預備,有賴於教育的協助。斯賓塞以為完滿生活的實現,需要科學的知識,以幫助個人解決其自我生存的各種問題,如:個人處在現代社會,需要科學知識,以便適應職業活動所需;生育子女,不管是養育、教導,都需要科學知識...
教育基本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基本權教育以使人達到自我實現為目的,作為自由教育環境下教育實施之標的,我國於1999年施行教育基本法保障教育基本權,並將定位為「協助個人追求自我實現」。...
教育產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產品(EDUCATIONAL PRODUCTS)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學校是以服務學生為主,也因此雖然學校的產品與產業界有極大的差別,但是與服務業卻非常的相似。因此,這裡所謂學校產品的特性,其實並非與服務業產品比較而來,而是與產業界產品或工業產品的差異而決定的。Kotler (1986)曾指出服務業產品與工業產品比較起來有無形性(intangible)、變異性(variable)、易逝性( perishable)、以及不可分割性(inseparable)。Keegan, Moriarty...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是蔡元培在民國元年(1912)擔任民國成立後第一任教育總長時,於其發表之〔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所提出。蔡氏根據民主國家的需要,為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此一教育方針,是對清季學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教育宗旨的修正。蔡氏認為尚公即公民道德教育;尚武即軍國民教育;尚實即實利主義教育;而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所以刪去,代之以世界觀教育,以迎合世界潮流,打破人我彼此的偏見。
  此五者雖有緩急主輔之不同,卻都不可偏廢。其所持的理由是:「譬之人...
教育批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批評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是經由描述、解釋、評價、發展主題等方法,經由鑑賞所感知的事物特質,協助那些對某個領域所知較少者的直接經驗,使他們能看見,前所未見或視而不見的事物,從而作出適當的價值判斷。而發生在教育領域的批評稱為教育批評,為艾斯納(E.W. Eisner)所創用的教育評鑑方法。
  艾斯納認為,批評包括幾項內涵:其一,批評是知覺的再教育,可幫助人以新的方式來觀察,而能對事物產生更敏銳的感覺;其二,批評係用藝術批評的方法處理各種生活領域的經驗,要對教育經驗進行描述、解釋、評價、發展主題等精緻化的評鑑過程,展露所感知的特質;其三,批評是特質的選擇與重建,不斷的選擇所關注的特質...
英國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目錄1 社會背景2 學校制度2.1 初等教育(primary school)2.2 中等教育2.2.1 前期中等教育2.2.2 後期中等教育2.3 高等教育3 參考資料4...
苦修主義與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苦修主義」一詞源於希臘字Monazein,原義是單獨(to be alone)之意;在此泛指修道生活中一種強調與世隔絕、沉思冥想、自我犧牲、重視嚴格自律的清修生活。苦修主義的思想,在東西方的宗教傳統中均可以找到。從第四世紀到第十六、十八世紀,在埃及沙漠中的隱居修道者,修院密室中的閉關修行者,漫遊行吟的流浪靈修者,以及基督教會的傳教士等,均躬親實踐苦修主義的生活方式。從尼羅河谷到蘇格蘭高地,苦修主義的影響範圍是非常廣泛的。
  苦修主義的制度化發展,要歸功於聖本篤(Saint Benedict, 480~547);他創立修道院,使僧侶集中住宿,除了宗教傳道之外,還要從事學術研究、...
能力本位師範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力本位師範教育或稱表現本位師範教育(Performance-Based Teacher Education, PBTE)。其概念源自「能力本位教育」,是美國一九六○年代極為盛行的教育改革運動,最初運用在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後來也應用於師範教育、教師實習與在職進修等其他領域之中。
  能力本位教育首重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分析,其次強調教學或訓練過程的管制,師生必須以原定目標為依歸,不斷地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評鑑與調整,以檢視是否達成原先設定的目標,最後再藉總結性評量檢測學習的結果能否符合標準(達到教學的目標)。所以能力本位教育具有目標導向、重視行為與技能的實際表現、以培養學生擁有精熟的技...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