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4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悚然生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16。俗姓賈,雁門樓煩人。初學儒家、老、莊,二十一歲往太行恆山參見道安大師,聽講《般若經》,遂從而出家。後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善於般若,並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因此中觀、戒律、禪、教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淨土,故後世淨土宗尊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觀、僧濟、法安等,另有雷次宗傳其禮學。
(2) 桑榆之光:日落時從桑、榆樹梢上射出的餘暉,比喻人的晚年。
(3) 朝陽:早晨的太陽。朝,音ㄓㄠ。
(4) 高足:古稱最上等的良馬,後用作對他人弟子的美稱。
(5) 肅然增敬:莊嚴地增加了恭敬之心。肅然,莊嚴恭敬地。
|
眾望有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眾望所歸」之典源,提供參考。 #《高僧傳.卷一.晉長安帛遠》1>帛遠,字法祖,本姓萬氏,河內人。父威達以儒雅知名,州府辟命皆不赴。祖少發道心,啟父出家,辭理切至,父不能奪,遂改服從道。……祖見群雄交爭,干戈方始,志欲潛遁隴右,以保雅操。會張輔為秦州刺史,鎮隴上,祖與之俱行。輔以祖名德顯著,眾望所歸,欲令反服2>,為己僚佐3>。祖固志不移,由是結憾。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晉書.卷六○.解系等列傳》。
(2) 反服:脫下僧服而穿軍服。此指還俗。
(3) 僚佐:助理事務的部屬。〔參考資料〕 《晉書.卷六○.解系等列傳》史臣曰:「自永嘉蕩覆,宇內橫流,億兆靡依,人神乏主。于...
|
釋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出家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雖讀儒書,卻又酷好佛典,敬重釋門,時常瞑目打坐,學那禪和子的模樣。」
|
濟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的高僧,俗名李心遠,臺州(今浙江臨海境內)人。初於杭州靈隱寺出家,後移居淨慈寺。傳說已證得阿羅漢果,常以神通示化眾人,救人苦難,人稱他為「濟公活佛」。平日嗜食酒肉,不守戒律,舉止如痴似狂,故稱為「濟顛」。
|
高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超脫俗的心意。唐.孟郊〈題韋少保靜恭宅藏書〉詩:「高意合天製,自然狀無窮。」《紅樓夢》第七七回:「苦海回頭,立意出家,修修來世,也是他們的高意。」
|
四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四種佛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妙法蓮華經》卷一:「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2)四種出家人。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十誦律》卷一一:「我教化四眾疲極,令諸比丘當教誡比丘尼。」
|
佛教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頌佛德的清淨音聲或曲調。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於歌舞的態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後,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典朗誦的產生,而逐漸發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大盛於唐室宮廷,並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展。主要用於講經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讚詠聖賢或誦持經典。由於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為主,後來並發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湧,層層相交之感。
|
道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錢,長城(今浙江省長興)人(一說丹徒人)。幼年出家。除從慧頵和智首修學外,三十歲之前更多方廣學。三十歲以後便開始從事著述,並曾參加玄奘譯場,負責潤文。而他最主要的成就則在律學和佛教史的貢獻。他是唐代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宗開創者,撰有《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三卷、《四分律拾毗尼義鈔》三卷、《四分律刪補隨羯磨疏》二卷等。在史學的著作以《續高僧傳》三十卷、《廣弘明集》三十卷、《大唐內典錄十卷》最有名。弟子千餘人,世稱「南山律師」。
|
方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僧道等出家人。《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你究竟是方外人,豈有個纔明保了的就撤省的道理呢?天下督撫誰不護短?這官保已經是難得的了。」也作「方外之士」、「方外之人」。
|
足食豐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豐衣足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豐衣足食,是生活富裕,不虞匱乏的意思。一般人在生活上,莫不以豐衣足食為生活目標,但齊己是一位出家的和尚,所以對生活上的要求,自然是清心寡欲而與世俗之人不同。齊己在〈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聖〉詩中,即期許小師父在參禪禮佛的過程中,主要是開啟潛藏於內心的佛性,以體悟人生。為了求並體現這種體悟,齊己提示小師父應放棄外在豐衣足食的追求,方能有所成就。後來「豐衣足食」就一直沿用下來,用以形容生活富裕。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