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1.38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洛陽紙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芬正好被選入宮,左思就藉這個機會搬到人文薈萃的京師洛陽居住。因為左思從未去過蜀國的成都,所以他就去拜訪當時的大文人張載,請教有關成都的風土民情。為了寫成〈三都賦〉,左思花了十年的時間構思,他的家中到處掛著紙筆,連廁所和籬笆上都不例外,只要一有靈感,他便立刻提筆寫下。在創作的過程中,左思又覺得自己的學問不足,便向朝廷請求擔任掌管圖書的祕書郎一職,以便翻閱各種書籍,作為寫作的材料。後來〈三都賦〉完成,卻並未得到時人的重視。左思認為自己的文筆並不比班固、張衡差,恐怕是當時的人不喜歡他的形貌,所以也看不起他的文章。左思聽說皇甫謐是位著名的學者,便拿自己的作品去向他請教。皇甫謐看了〈三都賦〉之後非常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拜訪、慰問。如:「拜望」、「探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拜訪、探望。如:「三顧茅廬」。宋.王安石〈示耿天騭〉詩:「望公時顧我,於此暢幽悁。」
車水馬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注解 水:流水。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二.=釋義 車多得像流水不斷,馬多得像遊龍那麼長。形容車馬往來不絕,繁榮熱鬧的景象。=三.=語源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漢章帝要想向馬太后的幾個兄弟分封官爵,馬太后回答說:“我前幾天回家,看到來拜訪您舅舅的客人‘車如流水,馬如遊龍’,熱鬧極了。連傭人、馬夫也穿戴得很好,當時我沒有責備他們,不過從此就不再給他們補助,讓他們自己醒悟。現在如果你還要給他們官爵,那怎麼行呢?”=四.=例子 這條大街一向車水馬龍,熱鬧非常。=五.=近義 車馬盈門|絡...
造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前往拜訪。《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游觀而已。」
如魚得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解釋4 詞意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例句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劉備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故事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起初隱居不仕,劉備三次親自拜訪,請他出來輔佐。後來諸葛亮同劉備見面,並給劉備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如何奪取天下的戰略和施政方針。劉備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同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的親密起來。而劉備手下的將軍如關羽、張飛等人,卻對此感到不滿。劉備便向他們解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了水一樣。希望諸位...
三顧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漢末劉備往訪諸葛亮,凡三次,才得見。◎語本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後用「三顧茅廬」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拜訪。 △「初出茅廬」
小時了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世說新語》記載,孔融在十歲那年,跟隨父親到洛陽時,想去拜訪當時聲名很高的司隸校尉李膺(字元禮),可是只有有才華的文士和李氏親戚才會被通報接見。於是孔融走到李府門口,自稱是李膺的親戚。結果李膺接見他並且問:「我和你有親戚關係嗎?」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李耳,字伯陽)有師生關係,所以我和你可以算得上是世交。」李膺和在場的賓客聽了,對於孔融的反應敏捷感到驚奇。這時太中大夫陳韙晚到,旁邊的人告訴他這件事。陳韙聽了說:「小時候聰慧敏捷,表現優良,長大之後未必能有所成就!」孔融立刻回了一句:「想必你小時候一定是很聰明慧黠囉!」陳韙當下覺得局促不安,說不出話來。後來「小時了了」...
昭然若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達生》論述通達生命的真義,提出摒除各種外欲,讓心神寧寂,進而養神的方法。其中記述有個名叫孫休的人,有一次去拜訪他的老師扁慶子,才走進門就慨嘆不已地詢問:「我安居鄉里,不曾被人說過道德修養差;面臨危難時,也不曾被批評不勇敢。然而我的田地卻從未有過好收成,為國出力也沒有遇上聖明的國君,卻被鄉里所摒棄,被地方官所放逐。我到底有什麼地方得罪了老天,而遭遇如此的命運?」扁慶子說:「你不曾聽說過那些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他們忘卻自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縱放心靈於世俗之外,在不求建樹的環境中自由自在生活,這就是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像這樣處處標榜自我的作法,本來是很容易遭受傷害的,你如今把自己裝作很有智慧...
移樽就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七十歲時所寫,內容是寫他的同榜好友李留守(李程)前來拜訪,兩人在釣船上喝酒,閒談間聊到以前在翰林院一起當差的舊事。其中「引櫂尋池岸,移尊就菊叢」,意思是說:划船上岸後,將宴席移到菊花叢中繼續喝酒聊天,說一些分別後的事情。後來「移樽就教」這句成語可能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主動向人求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