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紀廢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的常秩序鬆弛。《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朝政崩壞,紀廢弛。」明.朱鼎《玉鏡臺記》第一四齣:「劉曜耽嗜麴櫱,紀廢弛。雖據關中,濟得甚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臣、父子、夫婦。五常,仁、義、禮、智、信。常指三五常。《元史.卷一五八.許衡傳》:「嘗語人曰:『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儒林外史》第五回:「我們念書的人,全在常上做功夫。」
六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指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六紀指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之道。語見〔白虎通義.三六紀篇〕。
1.紀的意義:「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小者為紀,所以疆理上下,整齊人道也。」紀即常人紀之理,為人類社會生存發展之所繫。而與紀本質相同,僅有大小之分,就如同網罟,大繩為,網目為紀。三為經,六紀為緯。2.三的意義:「三法天地人」,「君臣法天,取象日月。」「父子法地,取象五行。」「夫婦法人,取象六合。」而君臣、父子、夫婦計有六人,為何稱為三?因「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六人為三。」即每相對兩人關係所依循的道埋。3.六紀的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上天的法則。《晉書.卷五二.華譚傳》:「聖人之臨天下也,祖乾以流化。」
2.君權。晉.范甯〈春秋穀梁傳序〉:「昔周道衰陵,乾絕紐。」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一四齣:「恨權臣協謀助黨,專朝政顛覆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事物的大與細目。《南史.卷七二.文學傳.鍾嶸傳》:「時齊明帝躬親細務,目亦密。於是郡縣及六署九府常行職事,莫不爭自啟聞,取決詔敕。」
2.泛指書的大與細目,常條列於編首,以備查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領」是指[大學]開宗明義所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者。
  明明德,前一「明」字是動詞,是指修明之意;後一「明」字為形容詞,即靈明之意。明明德的意思是修明天賦的靈明之意,也可說是將人性中潛伏的善端加以擴充發揚的意思。
  親民,依程伊川的說法,當作「新民」解;朱熹引用程子之言,謂「新」的意思是革其舊的意思,也是除舊布新的意思。王陽明則以為「親」字,仍應依古本作「親」字義,所謂親民,就是親近人民、愛護人民,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仁民」的意思。
  綜上所述,[大學]之道,首先要擴充發揚人性中的靈明之德,其次要做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達到親親而後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領、大。《晉書.卷三.武帝紀》:「此朕所以垂拱總,責成於良二千石也。」
挈領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提挈領」。見「提挈領」條。01.宋.朱熹〈呂氏家塾讀詩記後序〉:「今觀《呂氏家塾》之書,兼總眾說,巨細不遺,挈領提,首尾該貫。」綱提領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即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婦。《漢書.卷八五.谷永傳》:「勤三之嚴,修後宮之政。」《三國演義》第四回:「三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
2.中國佛教寺院中管理僧眾的三個職務。分別是上座、寺主、維那,或上座、維那、典座。《大宋僧史略.卷中》:「寺之設也,三立焉!若網罟之巨,提之則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典章法度。《左傳.哀公六年》:「今失其行,亂其紀,乃滅而亡。」
2.謀略。元.楊訥《西游記》第一七齣:「容貌兒善良,修持得梵王;胸襟兒紀,扶持得帝王。」
3.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秦伯送衛於晉三千人,實紀之僕。」後遂以紀借指僕人。《聊齋志異.卷一.長清僧》:「夫人遣紀至,多所餽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