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耳聞不如眼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邽人。善騎射,好兵法,熟悉匈奴與羌族的情況。武帝時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將;宣帝時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兵於農,為世所推重。卒諡壯。 (3) 隃:音|ㄠˊ,遠,同「遙」。  (4) 金城:古郡。在今甘肅蘭州之西北。 (5) 圖上方略:繪製地圖,擬定攻討計畫,一同奏上。
暮楚朝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損已久的北渚亭,並為之作記,即〈北渚亭賦〉。文中除描述亭中所見景觀,並以今古人物、歷代事物的興衰,寄對人生變化無常的感慨。宋代文人周密曾評論此文,認為晁補之這篇文章,就像蘇東坡的〈赤壁賦〉,憑藉客觀的地理環境,興發文人主觀的思緒情懷。此處引述〈北渚亭賦〉的這段文字,便是晁補之感嘆仕宦生涯其實就像經商,總是居無定所、四處流離。也猶如戰國時代的說客策士,周旋於各國之中,早上在秦國,晚上卻又到了楚國,為求生計四處遷徙飄蕩,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動向,對未來既是茫然又是無奈。後來,「朝秦暮楚」這句成語從典源中摘出用來比喻人東飄西蕩,行蹤無定。
千聞不如一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邽人。善騎射,好兵法,熟悉匈奴與羌族的情況。武帝時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將;宣帝時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兵於農,為世所推重。卒諡壯。 (3) 隃:音|ㄠˊ,遠,同「遙」。  (4) 金城:古郡。在今甘肅蘭州之西北。 (5) 圖上方略:繪製地圖,擬定攻討計畫,一同奏上。
白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引申為光陰、歲月。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處百齡之內,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駒,寄謂之逆旅;宜乎與大塊而盈虛,隨中和而任放。」宋.陸游〈寄題胡基仲故居〉詩:「浮雲每歎成蒼狗,空谷誰能縶白駒。」
趙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古詩十九首》、《閒居讀書六首》、《雜題八首》、《偶得十一首》、《後園居詩》等,或嘲諷理學,或隱對社會的批評,或闡述一些生活哲理,頗有新穎思想。七古如《將至朗州作》、《憂旱》、《五人墓》,七律如《過文信國祠同舫庵作》、《黃天蕩懷古》、《赤壁》等,都有特色,並在造句、對仗方面見出功力。趙翼的文學著作有詩集53卷及《甌北詩話》。史學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記》、《陔餘叢考》、《簷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等。歷任廣西鎮安知府、貴州貴西兵備道。後辭官歸里,主講安定書院,潛心著述。長於考據,又善詩文。 評論 造語淺近流暢,是一...
僑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寄居異地。唐.薛能〈閒題〉詩:「八年藩翰似僑居,只此誰知報玉除。」《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他意欲僑居蘇杭,流連山水。」也作「僑」。
角目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居習性】角目鳥喜歡群居,牠們會在海邊的岩石峭壁上築巢,為數眾多的角目鳥窩讓岩壁看起來就像「角目鳥公」一樣,十分熱鬧;而且各個「住戶」間距離很近,近到只要把嘴巴一伸,就會不小心啄到鄰居。懂得「敦親睦鄰」,彼此感情良好的角目鳥群們,無論在飛行或棲息的時候都很團結,若是有不友善的鳥類靠近,牠們就會一起發出警戒聲,並且成群結隊「擺陣」,以快速的環狀飛行隊伍讓入侵者頭昏眼花,不得不逃之夭夭。 【繁殖】通常在交配之後,雌角目鳥會在狹窄的石縫上產下一顆白色的蛋,並沒有鳥巢的保護,每當強烈的海風吹來,總讓人為尚未出生的角目鳥寶寶捏把...
盧照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簡介盧照鄰(約636~695後),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並稱「四傑。盧照鄰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初為鄧王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比之為司馬相如。高宗乾封(666~668)初,出為益州新都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臥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
行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妓院。《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不一日,三場已畢,同舉人候榜,拉去行院中遊串,作東戲耍。」
置錐之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王擁有全天下,他們的子孫現在又在何處?柳下惠和孔子並非同時代,而盜跖也無法證實是否真有其人。本篇是言性質,莊子籍這篇故事表達自己崇尚自由無為的觀念。文中使用「無置錐之地」來形容堯舜湯武的子孫現在的處境,像連豎立一根錐子這樣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立錐之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極微小的地方。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