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9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雙語及雙文化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語教育又稱雙語教學,有時又與雙文化教育相通。就雙語教育而言,不論是強調族群同化的民族熔爐社會,或是族群共榮的多元文化社會,通常都是以某一優勢族群的語言,做為整個社會或部分地區的通用語言及教學用語。這種優勢語言,對於該社會之弱勢族群或外來的移民團體,都是陌生的第二語言。為了補救或協助不同語言族群間的溝通,在教育上達設計某種教育環境,讓弱勢族群或移民團體的學生,充分利用教育機會,一方面以母語從事學習,同時也逐漸加強第二語言的學習分量。像這樣通過母語以精熟第二語言的課程安排,通稱為雙語教育或雙語教學;消極的目的在於避免母語不是通用語言的學生,無辜受到學業上的懲罰,積極的目的在於提升這些學生的語...
|
十六世紀新教教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六世紀新教的教育改革,始於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於一五一七年發難後,所發展出來的新教團體,主要有路德教派、喀爾文教派和英國國教;這三個教派的共同點,都是反對當時的羅馬天主教,一方面是由於當時的天主教之腐敗,但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各國新興勢力對羅馬教皇的反抗。各教派所持的原因並不相同,尤其英國國教是以當時的國王亨利八世(Henry Ⅷ)的婚姻問題為導火線,而與羅馬教廷決裂。
馬丁.路德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視,與他的新教教義有關;因為他主張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透過(聖經)來與上帝溝通。這種思想已開啟了國民教育的先河。馬丁.路德在(為基督教學校事致日爾... |
宗教的教育目的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教的教育目的論,緣於宗教為人類追求信仰生活的一種活動,任何宗教或教派均會對其教義、信仰、論說或教會儀式,作一教導,令信徒有所知悉,有所奉行。其次,任何宗教或教派,多會就其宗教著作、戒律、行為模式,作教學或傳授,使信徒對該宗教有所認知、鼓舞或對信徒的道德、品行有所增益。世界各地宗教在不同社會文化中的發展情形不盡相同,因而宗教對各個社會的教育影響,亦各自有異。不過,從教育歷史發展的見地來論,宗教對教育的目的、課程、教學方法,甚至教育哲學等,都曾經發生過某種程度的影響。以西方基督教為例,教育活動受宗教影響,至深且鉅。基督教的教育目的,重在培育具有信、望、愛德性的基督徒。經由宗教教育的陶冶,使信...
|
[生活教育實施方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活教育實施方案〕於民國五十一年(1962)由教育部頒發,民國五十七年修正之,該方案包括前言、原則、實施類別及考核等四大部分。
在前言中,說明該方案之目標,在一般知識技能教育之外,著重從生活的實踐中,培養國民具備發揚民族文化及實行三民主義之智能與修養,並注意國民優良品德之養成。而為加強生活教育之實施,本諸我國〔憲法〕中教育應具之精神,並遵照先總統蔣中正先生對於教育之指示,〔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及〔新生活運動綱要〕之要旨,以為生活教育實施之方針,並將教育部頒布之訓導法令及中小學課程標準中有關生活教育部分,聯繫貫通,密切配合,而訂定〔生活教育實施方案〕。 在原則...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TUE-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校門目錄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 簡史3 現況4 學術研究與交流5 圖書館6 建築設備7 學生生活8 師資培育與實習輔導9 進修推廣服務10 未來展望11 資料來源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本校傳承悠久歷史,同時掌握時代脈動,擁有溫馨的校園環境、蓬勃的學生活動、暢通的溝通管道、實用的多軌課程結構、濃厚的學術研究風氣及卓越的師資培育方式,除致力於
|
教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改革(Education Reform)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未來學者托弗勒(AlvinToffler)發表《大未來》(Power shift )一書,提到我們正處於權力移轉期。就教育而言,大眾化消費時代被忽視的個性化、地方性,多元文化教育逐漸被重視,地方學校自主性日益增高,各種教育...
|
性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性的教育,主要是探討性的知識、情感、身體和社會層面意義的教育歷程。
|
性別平等教育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性別平等教育法1.1 性別平等教育法法條1.1.1 性騷擾防治法施行細則1.2 性騷擾防治準則1.2.1 性騷擾事件調解辦法 性別平等教育法 性別平等教育法法條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 |
教育成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就係指個人或團體努力行動之後,所能達到欲追求的目標之程度。教育成就則指在學業成就測驗上得到的分數或水準。教育成就的高低與個人的過去學業成就、長輩及個體的預期、成敗經驗及自信心等因素有關聯。
|
古典教育社會學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典教育社會學思想是指教育社會學成為獨立的實證科學之前,有關教育與社會基本關係之思辨性的論見。影響後來教育社會學發展之古典教育社會學思想主要有:斯賓塞(H. Spencer, 1820~1903)、華德(L.F. Ward, 1841~1913)、涂爾幹(E. Durkheim, 1858~1917)、韋伯(Max Weber, 1864~1920)、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及華勒(W. Waller,1899~1945)等人。
六種古典的教育社會學思想,各有其重要的貢獻。斯賓塞指出人類社會與生物有機體的同異,並強調重視知識的相對價值;他支持「最適者...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