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藏起來使不明顯。如:「埋藏」、「埋伏」、「埋沒」、「埋名」。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五代十國南唐.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詞:「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
庸人自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實例6 參考資料 解釋全句是說本來無事,但庸俗的人因不明事理,卻覺得困擾。比喻庸愚不足以應事變,徒增紛擾。庸人,平常的人,指沒有什麼特別作為的人。 出處(1)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2)舊唐書陸元方傳:「天下本自無事,祇是庸人擾之,始為繁耳。」(3)佩文韻府十七條引作「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故事唐朝時有位陸象先,其父親為武則天的宰相,由於自小受到家庭的薰陶,因此在青年期其做人做事就很有器度。在唐玄宗時期,先外放做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劍南道按察使。任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傷口沒破皮而出現的紫紅色印子。如:「血暈」。《福惠全書.卷一四.刑名部.檢驗》:「若傷處痕色不明,必剔開腐肉驗骨上,自有血暈血陰等傷痕。」
苟延殘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勉強存續生命。《西遊記》第三一回:「欲要自盡,又恐父母疑我逃走,事終不明。故沒奈何,苟延殘喘,誠為天地間一大罪人也。」也作「苟留殘喘」、「苟延殘息」。
指鹿為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丞相,專權用事。旋又弒二世,立子嬰為帝,後為子嬰所誅。 (3) 丞相:指趙高。 (4) 闇昧:不明白、不清楚。闇,音ㄢˋ。昧,音ㄇㄟˋ。〔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粗劣的。《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韓非子.說疑》:「不明臣之所言,雖節儉勤勞,布衣惡食,國猶自亡也。」
孑然一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為不妥,上書勸阻道:吳與遼東距離遙遠,軍隊長途遠征,必然疲憊,恐怕難以取勝。況且公孫淵與魏國的關係不明,要是到時候魏國發兵來援,戰勢將更加不利。又即使公孫淵「孑然無所憑賴」,手下人馬因畏懼征戰,四散奔逃,則將導致以後很難將他們一網打盡。陸瑁文中,「孑然無所憑藉」一語是指公孫淵無外援,獨力無依的情況。後來「孑然一身」這句成語當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孤獨一個人,常用在無親無故,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如《聊齋志異.卷六.顏氏》:「順天某生,家貧,……無何,父母繼歿,孑然一身,受童蒙於洛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再、復。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紅樓夢》第一二○回:「雨村聽著卻不明白,知仙機也不便更問。」
狐假虎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倚仗著背後的強大勢力去欺負人。 3.故事內容戰國時,昭奚恤是楚國有名的大將,威震四方。有一次楚宣王很不明白的問大臣江乙:「我聽說北方國家都很怕昭奚恤,是這樣嗎?」江乙便回答:「大王!讓我講個故事給你聽吧!曾經南山有一隻餓了很久的老虎,有一天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說:『你敢吃我嗎?天帝已命我為百獸之王,你若吃我就是違逆天帝的命令。如果不相信,可以走在我後面,看看其他動物見到我有什麼反應。』於是老虎便半信半疑的跟在狐狸後面,所有動物看到都嚇得逃走。老虎以為牠們真的是怕狐狸,而不知道其實野獸們怕的是牠自己。今天大王您有五千里的領地...
吳牛喘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實例6 參考資料 解釋指南方天氣暑熱,牛極怕熱,所以看到月亮時以為是太陽,於是見月就喘氣,所以有「見月而喘」的說法。比喻人遇事過分懼怕,其中含有嘲笑的成分。也可表示不明實際狀況,單憑表面便作出錯誤的判斷。吳,指江淮一帶地方,即中國南方。 出處世說新語言語篇:「滿分畏風,在晉武帝座,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故事在晉武帝(司馬炎)時,有一個叫滿奮的人,向來都怕吹冷風,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風。有一天,風很大,他剛好進宮朝見武帝,看見宮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