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1.13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波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引申為亂世。唐.杜甫〈八哀詩〉八首之八:「波濤良史筆,蕪絕大庾嶺。」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 (質量單位)|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像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
弱肉強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夫獸深居而簡出,懼物之為己害也,猶且不脫焉,弱之肉,強之食。」比喻強者欺凌、吞併弱者。明.劉基〈秦女休行〉:「有生不幸遭亂世,弱肉強食官無誅。」
隱姓埋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朝王子一寫的《誤入桃源》雜劇中,描述漢明帝時有二個書生劉晨、阮肇,他們為逃避亂世,在天臺山下隱居修道。一日採藥迷路,偶遇太白金星化身的樵夫,太白金星問他們為何不去求取功名,卻在山中隱居修道。劉晨、 阮肇回答說:「這幾年天下荒亂,干戈並起,官場黑暗險惡,所以避入山中修行。如此便不必管外界的紛紛擾擾,是是非非;隱姓埋名,作一個莊稼人,與麋鹿魚蝦為伴,悠閒地過日子。」「隱姓埋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指隱瞞姓名,不讓別人知道真實的身分。
區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志得意滿的樣子。《商君書.修權》:「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
百看不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一看再看,也不覺厭倦。比喻事物的珍貴或吸引力很大。[例]像《亂世佳人》這種經典之作,是令人百看不厭的。
諸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封建時代列國的國君。《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大宋宣和遺事.元集》:「至湯王時,為諸侯與葛為鄰,葛君不道,苦虐其民,湯王伐之。」
勃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興起、奮起的樣子。《淮南子.兵略》:「有聖人勃然而起,乃討強暴,平亂世,夷險除穢,以濁為清,以危為寧。」
鄭愁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大江南北。由於見證了戰爭裡人民的苦難,自言傳統仁俠精神深深啟發他年少時的心靈。因此,這段動盪不安的亂世生存經驗,使期詩充盈著軍旅生活的題材、流浪意識和俠者精神。來到台灣後。曾任職於基隆港務局,並經常出海航行,與航海相關的事物便成了詩裡普遍的意象。鄭愁予成名甚早,從台灣詩壇流傳的「浪子詩人」稱號,或「鄭愁予傳奇」的讚譽,便可知他就像詩壇上一顆迷人而閃亮的星子。就目前的創作表現而言,鄭愁予的詩風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詩風婉約動人,繼承了傳統詩詞的音韻感,又能將古典意象契入現代情境當中,且往往帶著幾分淡淡的哀愁;後期詩風迭有變...
不求聞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意追求名譽顯貴,不求人知。《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話說自漢以前,人才只是舉薦征辟,故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之名,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聞達之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