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61.65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南轅北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他要去楚國,卻駕車往北方走。我問他說你要去南方的楚國,怎麼會往北方走呢?他回答說他有很快的馬、很多的旅費、很好的馬伕,所以絕對可以到達目的地。但實際上因為他是往相反的方向走,馬愈快、旅費愈多、馬伕愈好,反而使他離楚國愈遠。今天大王您想成就霸王之業,取信於天下諸侯,依仗著強大的軍力去攻打趙國,想藉此擴充領地,提高聲望,其實這樣的舉動愈多,愈失信於天下,離成就霸王事業的心願也就愈遠,這不正如想到楚國卻往北方走一樣,永遠達不到目的!」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南轅北轍」,用來比喻志向和行為背道而馳,現在凡是做「背道而馳」的事,都可以稱為「南轅北轍」。另外,這句成語還可引申用來比...
風馳電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者之師應該有哪些輔佐人才?呂尚認為一支強大的軍隊,應該有七十二位優秀的幕僚,並就其職掌及能力一一回答。論及陣前奮勇殺敵的將領時,呂尚說:「一個好的將領,應該兼備智慧和魄力,平時要善於維護調度武器裝備,一旦出征,就像風和電一樣的快速,殺得敵人措手不及,完全不知道他從何而來。」「風馳電掣」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來形容速度極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回答、表白。[例]應承、坦承、承認
庸人自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舊唐書.卷八八.陸元方列傳》載,唐朝時的陸象先,做人做事頗有器度。在蒲州刺史任內,曾經有個小官犯了錯,他訓斥了幾句就讓他離開,一旁的書記官說:「他這個樣子應該受到杖打的刑罰吧!」陸象先回答說:「他一定能依常情體會到我對他的訓誡,如果這樣的過失就要用杖刑,那你才應該首先被罰!」書記官聽了之後便慚愧得不敢再多說話。陸象先常對人說:「天下本無事,祗是庸人擾之。」他意為天底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都是一些庸庸碌碌的人徒生紛擾,使得世事愈加繁複雜亂。如果在事情剛滋生時,就能冷靜的面對,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許多。在刺史任內,他也將這個理念貫徹到政事當中,無論百姓與官吏,都對他充滿了感念。後來「庸人自擾」這...
故步自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們也不致於喪失本性。你把酒器打破,做這樣地自我限制,不過是忌口,但心裡還是想著它,又有什麼用?」庾闡回答說:「人生下來時沒有任何欲望,但後來欲望慢慢養成,都是受到周圍物的影響。如果把這些誘因剷除,心就不會蠢蠢欲動。心能靜得下來就會快樂,不會受到欲望的干擾。所以忌口不只是忌口而已,也能忌心。」朋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連連稱是。這裡的典源用了「自封」。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故步自封」,用來指安於現狀,不求進取。
以鄰為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鄰為壑」原作「鄰國為壑」。戰國時魏人白圭,善於修築堤防、興修水利,為魏惠王所用。他曾經得意地說,他治水比上古時代的禹還厲害。孟子回答說:「你錯了!禹治水是讓水順著水道行走,把廣闊的四海作為水匯注的地方。今天你治水使用的方法是修築堤防,將本國的洪水導入鄰國,把它當成洩洪的水泊。這是有仁德的人所厭惡的。」後來「以鄰為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將困難和災禍推到別人身上。出現「以鄰為壑」的書證如宋.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岩洪公行狀〉:「公智慮深達,如宿將持重而規畫綿絡,不以鄰為壑也。」
指鹿為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趙高是個生性奸詐、頗具野心的人,想要篡奪朝中大權。秦始皇帝病逝時,假傳聖旨,賜死秦始皇長子扶蘇,接著立次子胡亥為帝,即秦二世,自己則當了丞相。當時胡亥年紀甚輕,因此趙高便專權攬政,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滿足,進而想要謀奪帝位,卻又怕朝中大臣們不服,於是就想出一個方法來試探。有一天,趙高就駕鹿跟隨著秦二世外出,秦王看見了就問說:「你為何騎著鹿呢?」趙高回答:「這是一匹馬。」秦王說:「你錯把鹿當成馬了。」趙高說:「皇上若不相信我所說的,可以問問其他人。」群臣中有人說是鹿,也有人說是馬。這時候秦王竟不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實,卻相信了奸臣的說法。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指鹿為馬」,用來比喻人刻意顛倒是非。
樂不思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使諸葛亮沒有死,也沒有辦法長久扶持這樣的人。」幾天後,司馬昭問劉禪:「你會不會想念故鄉呢?」劉禪回答說:「我在這裡很快樂,不會想念故鄉。」後來郤正跟劉禪說:「陛下怎麼能說不想念故鄉呢?如果司馬昭再問,你就哭著說:『先人陵墓,遠在蜀地,沒有一天不想念。』」之後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還想不想蜀國,劉禪便照著郤正的建議說了一遍。司馬昭聽了故意說:「你這話怎麼和郤正說的完全一樣?」劉禪大吃一驚,張大眼睛說:「沒錯,正是郤正教我說的。」司馬昭和旁人都忍不住笑了出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樂不思蜀」的成語,比喻人因留戀異地而不想返回故鄉。或形容快樂得忘了歸去。
拋磚引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磚頭是低賤的東西,把磚頭丟出去,引回來卻是珍貴的玉。「拋磚引玉」這句成語較早的出處,見載於《景德傳燈錄.卷一○.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話說趙州大師有一次在晚上講道場合中說:「今晚為大家回答問題,有需要解說的人請出來。」在座有一位僧人便出來禮拜。大師一看就說:「我原來準備拋磚引玉,哪知引來的是一個土坯。」大師為何如此說,並不清楚,但此處確實引用了「拋磚引玉」的成語。「拋磚引玉」用來比喻自己先發表粗陋的詩文或不成熟的意見,以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論,多用作自謙之詞。亦用於比喻以身作則,引發眾人響應。宋代詩人王令〈答束徽之索〉詩有這兩句:「勉為瓦礫投,幸有金珠報。」見《廣陵詩鈔》。句中「金珠」,一本作「...
不恥下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論語.公冶長》記載: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貢覺得孔圉生前的為人,不適合取「文」這個諡號,因為他並不溫文儒雅。於是問孔子說:「孔圉為什麼會有『文』這個諡號?」孔子認為「文」可以做另一種解釋,因此回答說:「他天資聰穎又好學,即使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也不會感到羞恥,這樣的行為就可以給他『文』這個諡號了。」後來原文中的「不恥下問」就用來比喻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