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9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瓦釜雷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行於世。 今例小人當道,瓦釜雷鳴的局面是不可能維持長久的。 近義黃鐘毀棄、君子道消,小人道長 反義賢人當道
玩世不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贊曰:「劉向言少時數問長老賢人通於事及朔時者,皆曰朔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誦說,故令後世多傳聞者。而楊雄亦以為朔言不純師,行不純德,其流風遺書蔑如也。然朔名過實者,以其詼達多端,不名一行,應諧似優,不窮似智,正諫似直,穢德似隱。非夷、齊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陽為拙1>,柱下為工2>;飽食安步,以仕3>易農;依隱玩世4>,詭時5>不逢6>。』其滑稽之雄乎!朔之詼諧,逢占射覆,其事浮淺,行於眾庶,童兒牧豎莫不眩燿。而後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故詳錄焉。」 〔注解〕 (1) 首陽為拙:伯夷、叔齊因拒吃周粟而餓死首陽山,這是不智之舉。 (2) 柱下為工...
鑿壁偷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漢代匡衡鑿穿牆壁,藉由鄰家燭光照讀的故事。見《西京雜記》卷二。後比喻刻苦勤學。元.喬吉《金錢記》第三折:「枉了你窮九經三史諸子百家,不學上古賢人囊螢積雪,鑿壁偷光。」也作「穿壁引光」、「鑿壁透光」。
對牛彈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5>而聽。是以《詩》、《書》理子耳。」 〔注解〕(1) 公明儀:春秋魯國賢人,南武城人,生卒年不詳。(2) 〈清角〉之操:〈清角〉這首琴曲。清角,樂曲名。操,琴曲。(3) 蚊虻:音ㄨㄣˊ ㄇㄥˊ,吸血的蚊蟲與牛虻。(4) 犢:音ㄉㄨˊ,小牛。(5) 蹀躞:音ㄉ|ㄝˊ ㄒ|ㄝˋ,小步徘徊的樣子。
夜以繼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夜以繼日」就是以夜晚接續著白天的意思,是說用夜晚的時間來繼續做白天未完成的工作。這句成語出於《孟子.離婁下》,孟子以上古聖王為例,說明他們治國、愛民的德政。夏禹是個厭惡美酒而喜好有意義、合理言論的人。商湯持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用人惟賢,因此任用賢人沒有固定的常法。周文王把已經安定的人民,視同傷者,加以愛護,不敢勞動;追求正道,彷彿永遠沒有終止,不敢自滿。周武王從不輕慢身邊的臣子,也不會遺忘遠方賢德的諸侯。周公想要兼備夏、商、周三代聖王的美德,以實施禹、湯、文、武四位賢王的德政。當發覺做的有與聖王不合的地方,就仰著頭思考,白天想不出來時,夜晚就繼續地思考,幸而想通了,就會高興地坐等天亮,以便...
摩肩接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肩併肩,腳接腳。形容人數眾多且不斷產生。見「摩肩接踵」條。 01.唐.皇甫湜〈編年紀傳論〉:「其間賢人摩肩,史臣繼踵,推今古之得失,論述作之利病。……」 參考詞語︰肩摩袂屬注音︰ㄐ|ㄢ ㄇㄛˊ ㄇㄟˋ ㄓㄨˇ漢語拼音︰jiān mó mèi zhǔ釋義︰肩部相摩擦,衣袖相連接。形容人多擁擠。見「摩肩接踵」條。 01.宋.魏了翁〈朝請大夫虞公墓誌銘〉:「士之請益者,肩摩袂屬,謁無留門,坐無虛席,爨無停炊。」 參考詞語︰接踵摩肩注音︰ㄐ|ㄝ ㄓㄨㄥˇ ㄇㄛˊ ㄐ|ㄢ漢語拼音︰jiē zhǒng mó jiān釋義︰即「摩肩接踵」。見「摩肩接踵」條。 01.宋.鄧牧《伯牙琴.代旌德觀祭先賢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賢人、有才德的人。《書經.益稷》:「萬邦黎獻,共惟帝臣。」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乃新斯宮,神降其獻,講讀有常,不誡用勸。」
志同道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論衡》是漢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說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風順,要有好時機,遇到一個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潔,不保證能夠當官。王充列舉虞舜、許由二人,都是唐堯時的聖人,但虞舜繼承帝統,許由卻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時的賢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卻餓死首陽山下。雖然都是聖者賢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異,合中有離,人的境遇不同,結果也就迥異,終究都是取決於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後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現「志同道合」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於人意料之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選擇。《說文解字.手部》:「掄,擇也。」《國語.晉語八》:「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
沾沾自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載,竇嬰是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的堂侄,他喜歡結交四方賢人,在漢景帝初年時擔任詹事的官。有一天,他陪著景帝和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喝酒,景帝酒喝多了,糊裡糊塗地說:「如果我死了,就把王位讓給我弟弟繼承。」竇嬰認為漢朝的制度是傳子不傳弟,於是表示反對,因此,觸怒了竇太后,把他除籍,不准他朝見。後來,吳王濞和楚王戊起兵造反,時局很危急,景帝在宗室以及諸竇姓外戚中找不到能用的人,只好請竇嬰出來當大將軍,把吳、楚亂事敉平。之後竇嬰受到重用,被封為魏其侯。後來竇嬰當了太子栗的老師,景帝七年,太子栗被廢,竇嬰雖然極力諫爭,但不被採納,於是就稱病辭官。許多賓客辯士遊說他,他就是不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