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朋比為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常常被奸人所陷害。如同漢朝的名節正直之士,彼此同心而愛國,但是卻被那些宦官小人所憎恨,所以就製造了黨之禍,想要消滅這些正人君子。以私利為趨向的人,因為都同樣擁有個人的私心,經常互相勾結做壞事。而遵守正道的人,就會遭到小人設計陷害、毀謗,往往不得善終。小人總是經常奸計得逞,而正直忠貞之人卻總是無法戰勝,這樣的形勢,身為一國的君主,怎能不加以戒惕!」後來「朋比為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互相勾結做壞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強健、雄勁。《後漢書.卷六七.黨傳.賈彪傳》:「賈氏三虎,偉節最怒。」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五.寺塔記》:「吳道子白晝地獄變,筆力勁怒。」
水深火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火熱水深,措天下於泰山磐石。」 02.清.鄭廉〈豫變紀略序〉其一:「竊念啟、正二十餘年中,始而黨,繼而誅鋤,積而為旱蝗、饑饉、疫癘、兵戈之變,天中片壤,不啻火熱而水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讚美、誇耀。《後漢書.卷六七.黨傳.李膺傳》:「梁惠王瑋其照乘之珠,齊威王答以四臣。」《文選.左思.吳都賦》:「而吾子言蜀都之富,禺同之有,瑋其區域,美其林藪。」
引經據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聰明好學,十二歲時便能通曉《春秋》、《論語》。桓帝時,太常趙典薦舉荀爽至孝,拜為郎中。後來為了躲避黨之禍,荀爽隱居漢水濱十餘年,專事著述,著有《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書,而有碩儒之稱。黨解除之後,司空袁逢薦舉荀爽為官,但荀爽未就職。當時社會動亂,禮教崩壞,人們通常不為妻子服喪,或在為父母服喪期間仍到別人家中弔問喪疾,或者私自為死去的長輩加封諡號,這些行為都是違反禮節的。荀爽便引用典籍裡的記載,來糾正時人錯誤的禮教觀念,雖然沒有完全改變當時人的習俗,也收到了很不錯的效果。後來「引經據典」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引用經書典籍等做為說...
枯木逢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敦煌變文《山遠公話》(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引)是日遠公1>由2>(猶)如臨崖枯木,再得逢春。亦似鉤(溝涸)之魚,蒙放卻歸江海。天生意氣,不與凡同,骨貌神姿,世人之罕有。重聲鐘罄(磬),再舉經題,為眾宣揚。 〔注解〕 (1) 遠公:指釋慧遠(西元334∼416),俗姓賈,東晉雁門樓煩人。初學儒家、老、莊,二十一歲往太行恆山參見道安,聽講《般若經》,遂從而出家。後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善於般若,並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因此中觀、戒律、禪、教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淨土,故後世淨土宗尊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觀、僧濟、法安等,另有雷次宗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脫漏、漏掉。如:「訛奪」。《後漢書.卷六七.黨傳.李膺傳》:「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奪名籍,苟安而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議論人非,並毀壞其名譽。如:「誹謗」、「怨誹」。《後漢書.卷六七.黨傳.序》:「誹訕朝廷,疑亂風俗。」
引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任用。《後漢書.卷六七.黨傳.李膺傳》:「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為長樂少府。」《大宋宣和遺事.元集》:「話說宋朝失政,國喪家亡,禍根起於王安石引用婿蔡卞及姻黨蔡京在朝,陷害忠良。」
水洩不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送身,賞金千斤,封邑萬戶。隱藏之者,法有常刑。先斬一身,然誅九族。所由寬縱,解任科徵,盡日奏聞。固()身送上。」敕1>既行下,水楔2>(泄)不通,州縣相知,牓標道路3>。村坊搜括,誰敢隱藏;競擬追收,以貪重賞。 〔注解〕 (1) 敕:音ㄔˋ,帝王的詔書。 (2) 水楔:水的排放。楔,音ㄒ|ㄝˋ,通「泄」。 (3) 牓標道路:在道路二旁書寫或張貼告示。牓,通「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