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3.37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察秋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離婁是神話中黃帝時代的人,相傳他能夠把百步之外的野獸細毛看得根根分明,所以董無心說,像離婁這樣的人可說是視力極好了。孟子在勸諫梁惠王行仁義之道時,曾經借用離婁的視力,他說:「如果有人說,他的力量可以舉起百鈞(三十斤為一鈞)之物,卻舉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視力能夠看見野獸初生的細毛,卻看不見一堆木柴,請問大王您會相信他嗎?」梁惠王回答:「當然不會。」孟子於是又說道:「舉不起一根羽毛,或看不見一堆木柴,是因為不肯去做,而非做不到。現在人民生活困苦,朝不保夕,是因為大王您不肯行仁義之道,讓恩澤遍及百姓,而非大王您做不到啊!」後來「明察秋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能洞察一切,能看到極細微的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用來引起下文。《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孟子.離婁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直、不歪斜。如:「舉止端正」、「品行不端」。《禮記.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醒世姻緣傳》第一三回:「將詳文書冊,俱一一寫得端正,批上簽了花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斜的古字。即斜行,迂迴曲折著走路。《孟子.離婁下》:「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漢.趙岐.注:「施者,邪施而行,不欲使良人覺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洗滌、清洗。《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宋.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細長的毛。通「毫」。《商君書.弱民》:「今離婁見秋豪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昏暗不明的。如:「幽暗」。《商君書.禁使》:「今夫幽夜,山陵之大,而離婁不見。」《西遊記》第六七回:「黑雲漠漠遮星漢,燈火無光遍地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