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05.2912 ms
共 10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定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性」是朱熹〔近思錄〕載張橫渠問程明道的問題,說性累於外物,不能不動,應該如何做?明道說: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意思說定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既然性即理,天下無不定之理,自然也無不定之性。定並非使之不動,更不是不動而後定。順理而動,則動即是定。又說:「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擴然大公,物來而順應。」就是依理而言,理也有動靜,人性豈可沒有動靜。「定性」不是只靜止不動,而是動靜合理。「合理」的動即在「定性」的範圍內,「不合理的」動,是因受外物誘惑,汩沒性理,而成了「理以外」的動,是由於性不能定在理上,才稱為性不定。明白的...
|
合作統整閱讀寫作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立閱讀3 參考書目 壹、活動特色 一、追蹤探索一般的閱讀教學,多由學生獨立學習,教師則較少指導學生"如何"進行閱讀。CIRC把焦點集中於一個基本故事上,而學生在合作小組中結合閱讀組(reading group),對問題從事深入地追蹤探索(follow-up),以達到閱讀理解、字彙、解釋及拼寫字等學習目標,並適度使用獎勵結構引起學生合作的動機。 二、朗讀許多研究指出,朗誦有助於學生解釋以及理解技巧。一般教學活動中,學生朗讀的機會有限,或是由教師點名輪流朗讀,大部分的學生時間都浪費在等待上面。CIRC的目標在於皮工學生大聲朗...
|
大謬不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痛之。 〔注解〕
(1) 戴盆何以望天:頭戴著盆子,如何能望見天空?比喻行動與目的相違背,絕不能達到目的。見「戴盆望天」。
(2) 知:相交。
(3) 不肖:不才,自謙之詞。
(4) 營職:工作。
|
面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面臨。[例]面對家裡的變故,他不知該如何去處理。
|
班級社會體系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系理論可以用來約束個人情意、適應團體規範與要求,並適時調整制度中的角色期望,用以適應人格需要。然而如何在個人與制度的規範下拿捏一個平衡,以及團體規範的要求,就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態度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在班級這個社會體系裡適應及調整。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班級社會體系理論英文關鍵字:Classroom as A Social System 參考資料林進財著。班級經營,2008初版,頁110,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臨界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界中物質的氣態與液態變為同一相的溫度和壓力。像水蒸氣在攝氏三百七十四度以上時,無論如何壓縮均不液化,該溫度即為水的臨界溫度,當時的壓力稱為臨界壓力。後也用以形容事物待變的關鍵。如:「昨晚的爭吵,是他們夫婦關係破裂的臨界點。」
|
中秋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著月色皎潔,到田野去偷摘別人家菜圃的瓜果蔬菜,看摘的多寡好壞,來測定偷瓜菜者的天資好、壞和健康、運氣如何。如果未婚少女偷得蔥或青菜,表示她們快找到如意郎君了。所以訝語:「偷得蔥,嫁好尪(丈夫);偷得菜,嫁好婿。」 四、吃月餅 月餅也叫「團圓餅」,中秋節吃月餅,有以圓圓的月餅來象徵團圓 之意,天上的月亮也是圓的、月餅也是圓的,親人怎可不團圓共賀佳節呢?所以在外地謀生的人,總要趕回家過中秋節,吃團圓餅;如果有人未歸,也要把他的一份月餅留著,等他回來過年時吃。月餅象徵團園,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
負重致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負重」是指背負重物或擔負重任。「致遠」則是指到達遠方。此語見用於《六韜》。六韜,指文、龍、虎、豹、犬、韜。相傳為姜太公望所撰,為古兵書。在《六韜.卷六.犬韜.練士》中,周武王問太公如何選擇士兵,太公回答,挑選士兵,應該按照不同人才的類型來加以選擇,分成各種不同的隊伍。其中「能負重致遠者」,也就是能夠背負重物到達遠處的士兵,應該集中為一隊。這是軍隊中所必須熟悉的道理,不可以不明察。後來「負重致遠」用來比喻能夠擔負重責大任。
|
全軍覆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言之?劉裕1>得關中2>,留其愛子,精兵數萬,良將勁卒,猶不能固守,舉軍盡沒。號哭之聲,至今未已。如何正當國家休明之世,士馬強盛之時,而欲以駒犢齒虎口也?……」 〔注解〕
(1) 劉裕:西元356∼422,字德輿,小名寄奴,南朝宋武帝。曾為晉將,討桓玄之亂。又曾敉平長江上游割據勢力,統一江南;並兩次北伐,滅南燕、後秦。晉恭帝時篡晉,改國號宋,史稱「劉宋」。
(2) 關中:地名。位於今陝西省。東至函谷關,南至武關,西至散關,北至蕭關,位於四關之中,故名。〔參考資料〕另可參考:《資治通鑑.卷一二一.宋紀三.文帝元嘉六年》
|
涂爾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便不再人人相同。「想要找到絕對同質而均等的教育,只有回到史前社會,因其結構尚未分化。」但不論教育如何分化,仍有其共同的基礎。每一群人,都有某些觀念、情感、實踐,得一視同仁地教給所有不同社會屬性的兒童。(3)教育即引導人走向道德及社會生活。 教育的功能(1) 教導兒童整個社會認為所屬成員不可或缺的某些生理與心理狀態。(2) 特定社群(如階級、家庭、專業)認為所屬成員共同必備的某些生理與心理狀態。教育的目的,便是在我們身上建構社會我,在人的身上創造一個新我,一個社會我。此一創造性,是人類教育獨享的特權。 國家在教育上扮演...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