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6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錢鍾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圍城》中諷刺了知識份子的毛病。尖銳的筆調,刻劃都會男女的感情,描寫他們徘徊於中西文化的夾縫,翻攪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揭露人性中的良善與罪惡,交織出人們對愛情的盼望及痛惡。作者文句妙語橫生又帶著嘲諷、幽默,既捕捉了民初知識分子的心態,也悠悠展現一種讓人思索再三的生命情境。正如小說結尾所說:「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傷感,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著作 論文:《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裏的中國》(牛津大學學士學位畢業論文,1937),《古典文學研究在現代中國》(錢鍾書參加義大利米蘭舉行的歐洲漢學家第26次大會的演講,1978);散文集:《...
|
勞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勞動、工作。[例]他每天辛勤勞作,只為實現理想。
|
哈伯馬的批判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哈伯馬無宰制的理想言談情境主要在於讓教師與學生能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溝通網,教師應放下身段與學生溝通,以幫助學生發出他們內心的聲音。例如,學生不交作業或許不是單純的偷懶而已,也許還有其他原因,所以教師應該提供學生機會予以解釋,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目錄1 一、知識旨趣與社會實踐2 二、溝通行動理論3 三、學術與社會參與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知識旨趣與社會實踐哈伯馬斯在知識論上的主張是:任何一個認識都起源於旨趣(knowledge interest)。他提出人類旨趣的三種類型:1.「經驗─分析的科學研究」包含技術的認知...
|
伊拉斯莫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莫當然也不例外,但在這一波的懷古風潮下,伊拉斯莫依然有自己的教育新見:目錄1 稱頌人文教育的功能2 理想教育的三大因素-天性、訓練、練習3 諷刺時弊,表現人文的純真精神4 結語5 資料來源 稱頌人文教育的功能1.古希臘及羅馬的著作,是人類最主要也是全部的知識。→溫故知新2.人文素養與品德行為息息相關,進行人文教育才能使人成為「完人」。3.人文教育的四個目的:(1)使童稚的心靈吸取虔誠的因子。(2)喜愛並通徹領會文雅科目。(3)履行生活義務。(4)從孩提開始,習於溫文有禮的習慣。 |
隳肝瀝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明白他若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和親信。楊堅見李德林才華洋溢,且有匡世救國的政治理想,就任命他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並採納李德林的建議,自任丞相,讓鄭譯任丞相府長吏,劉昉任丞相府司馬,以便控制他們。而後楊堅弒靜帝,篡北周,國號隋。隋立之後,李德林認為梁士彥及元諧等人仍有謀反之心,於是寫了〈天命論〉,詳論隋朝取代北周乃是出於天命,而非人力所能及。文中列舉古代聖王,均是上承天命,下順人心,所以能夠建立邦業,造福萬民;今日隋文帝也是因為四方臣民諸侯的愛戴,又有上天的祥瑞、讖語為證,因為隋文帝對人總是坦誠相待,忠貞不二,所以才能完成帝業,統治天下,以此勸梁士彥等人打消謀反的念頭。後來...
|
烏有子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便用「子虛烏有」比喻為假設而非實有的事物,例如:「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本是子虛烏有,不過是藝術家心中的理想世界罷了。」
|
獨尊儒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刻。法家的刑罰與黃老的無為顯然不再適合時代需求,不可能為軍臣所重,儒生高舉聖王治世的理想,強調禮樂教化的功效,對於年少氣盛的漢武帝而言,雖然不無嚮往,卻也不真心信服,但最能符合時代脈動的理論,他沒有不採納的理由。 內容與影響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帶動經學的蓬勃發展,深深影響中國的政治與社會。武帝立五經博士,並置博士弟子員,弟子員通一經可以到朝廷任職。經由這條途徑入仕的人越來越多,形成士人參政的新局面,相對於漢初朝廷官員大都由功臣及富人子弟組成的情形,應是一項十分重大的轉變。人們相信,經學通明有助處理實際政事,...
|
仁人志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有德行、有志向而願為理想奉獻的人。
|
元培科技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現真理,然後才「培」養出優秀的醫技人才,發展科學,迎頭趕上歐美各國。教育宗旨本校秉持創校人的教育理想,及發展醫學科技,培育人才的苦心,因此,40年之教育宗旨即『培養醫學技術專業人才,強化醫療功能,健全醫務管理、增進全民健康,達成醫療現代化的目標』。 創校人簡介創校人:蔡炳坤 先生西元1914年4月18日出生於新竹。14歲赴日入廣島中學,旋即以優異成績就讀京都放射線專門學校,畢業後留校任助教,並進入京都大學放射研究班進修。1938年7月回國後歷任台大醫院技術官、嘉義醫院放射科主任、陸軍醫院放射科主任、台大醫院放射科主任...
|
禮有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禮尚往來」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曲禮上》中提到,上古時代人心純樸,凡事沒什麼準則,只照著內心的誠意來行為;到了文明時代,就講究施與受間的互相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於禮不合。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所以禮是一定要學習的。「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