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97.90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火上添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使事態愈加擴張或惡化。如:「你這樣做,不是火上添油?」也作「火上加油」、「火上澆油」。
事半功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事半功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經問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可以建立和管仲、晏嬰那樣的功業?」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而且人民眾多,加上以王道來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很久沒有出現,以致人民長久處在暴政之中,他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肚子餓的人只求吃飽,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樣。所以齊國若在此時施行仁政,將正應驗孔子說的:「德行流傳的速度,比驛馬傳達命令還快。」而人民心裡喜悅的程度,會就像脫離兩腳被綁住倒掛的困境一樣。這和古時候的人相比,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就...
刑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來拘束犯人、逼問口供或執行刑罰的器具。如手銬、腳鐐、笞杖、夾棍、絞架等。《老殘遊記》第一七回:「你上他這手銬腳鐐是甚麼意思?難道怕他越獄走了?這是制強盜的刑具,你就隨便施於良民,天理何存?良心安在?」《文明小史》第一○回:「傅知府無可如何,也顧不得上司責問,只得將一干人鬆去刑具,眼巴巴看著領去。」
來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來源收入。《醒世恆言.卷五.大樹坡義虎送親》:「我自小靠爹娘過活,沒處賺得一文錢,家中來路又少,也怪爹娘不得。」《文明小史》第四八回:「不但圈住我們自己的利源,還可以杜絕他們的來路!到這時候,國家還愁沒有錢辦事?」
上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基督教徒稱所信仰、崇拜的神為上帝。《文明小史》第三八回:「黎教士說聲:『可憐好好的人,把他捉來當禽獸看待,這還對得住上帝?』」
搜章摘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尋章摘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尋章摘句」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讀書時著重搜求、摘取漂亮詞句,而少深入研究。典源出自《吳書》。三國時劉備蜀軍攻打東吳,吳主孫權派使者趙咨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用嘲笑的語氣問趙咨:「你們吳國的君主很知道要讀書?」趙咨回答說:「吳王率領百萬雄兵,任賢使能,志存經略。如有空閒,就博覽群書,領略其精髓,不像普通的讀書人,只知道搜求、摘取漂亮詞句,而不深入研究。」後來「尋章摘句」被用來形容讀書時著重搜求、摘取漂亮詞句,而少深入研究。如《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亦用以指寫作時,多套用前人的章法、語句,而不講究創意。如唐.李賀〈南...
戈什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朝文武官員身邊的護衛。譯自滿洲語。《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黃撫臺急連罵:『糊塗蛋!你也幫著人家來慪我?』戈什哈不敢響,只得退在一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那些親兵,叫他保總兵的總兵,副將的副將,卻一般的放著官不去做,還跟著他做戈什哈。你道為甚麼呢?」簡稱為「戈什」。
狐藉虎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狐假虎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於《尹文子》,後來有多本文獻引及,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戰國策》。《戰國策》所記載的故事是這樣的:戰國時,昭奚恤是楚國有名的大將,威震四方。楚宣王便問群臣:「我聽說北方國家都很怕昭奚恤,是這樣?」群臣都無言以對,只有江一打了個比方說:「老虎專門捕獵各種動物為食,有一天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說:『你敢吃我?天帝已命我為百獸之王,你若吃我就是違逆天帝的命令。如果不相信,可以走在我後面,看看其他動物見到我有什麼反應。』於是老虎便半信半疑的跟在狐狸後面,所有動物看到都嚇得逃走。老虎以為牠們真的是怕狐狸,而不知道其實野獸們...
溫瑞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不要惹我》《老哥,借頭一用》《請、請請、請請請》《朋友,你死過未?》《喜歡顏色的門徒》《失去舌頭了?》 現代系列 《殺了你好?》《請借夫人一用》《請你動手晚一點》《豬臉的歲月》《戰僧與何平》《打不亮的打火機》《殺人者唐斬》《鑿痕》 其他 照字數排列《殺楚》《七殺》《金血》《俠少》《達明王》《錦繡人皮》《江湖閑話》《吞火情懷》《亂世情懷》《落日大旗》《將軍的劍法》《刀叢裡的詩》《七大寇系列》《今之俠者系列》《紅電藍牙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
木槁灰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形體可以像枯木般靜立不動,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一樣?南郭子綦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已經忘掉自己的形體,進而達到對外物無動於衷,物我兩忘的境界的緣故。後來「槁木死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如《紅樓夢》第四回:「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聞無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