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7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邱比特與賽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四幕默劇芭蕾(Mime Ballet)。希弗汀(Franz Anton Hilverding, 1710-1768)編舞與故事構思,曼弗雷迪尼(Vincenzo Manfredini)作曲,1762年10月20日首演於莫斯科。除了在俄國的六年外(本作品亦是在當地編創),希弗汀從1742年起,一直住在維也納。他傳世的作品資料不多,所幸有本作品可一窺堂奧。《邱比特與賽姬》是他藝術理想的成熟創作,舞蹈與默劇巧妙結合,戲劇結構嚴謹,合乎邏輯,不愧是「劇情芭蕾」的真正開拓者。二十年後安吉歐利尼與諾威爾兩人有名的論戰如火如荼展開時,他的學生安吉歐利尼總喜歡把他搬出來,證明別人欺世盜名。故事內容見舞劇...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
賽姬與邱比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劇情芭蕾(ballet d´action)。諾威爾(Jean-Georges Noverre)編舞編劇,佈景設計為可倫霸(Giovan Battista Colomba),服裝設計為布凱(Louis René Bouquet),首演於1762年2月11日司圖加。1762年,一年內,諾威爾同時推出《賽姬與邱比特》、《美蒂亞與傑生》(Medea and Jason)與《大力士之死》(The Death of Hercules)等三齣舞劇,本作品是他的第一齣劇情芭蕾,它們關係著諾威爾或安吉歐利尼(Gasparo Angiolini, 1731-1803)誰才是這類新形式舞劇的最早創作者。諾威爾...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
全國資訊媒體與技術中心(英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國資訊媒體與技術中心為英國的一個國家中心,創立於1967年。原名為全國文獻複製中心(National Reprographic Centre for Documentation,簡稱 NRCD),至1984年更改為現名。該中心設立於黑特費爾德技術學院(Hatfield Polytechnic)內,主要任務是以光學與電子複製技術為基礎,推廣縮影、文書處理、電傳視訊、桌上型出版、影印機、傳真機及其他電子媒體的運用。目前工作人員共計7名,包括3位資訊專家(Information Professional)、2位管理專家(Management Professional)及2位事務員(Cleric...
|
書目檢索與控制系統(美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目檢索與控制系統為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圖書館(The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Library)自行發展與設計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該系統發展的目的乃為改善傳統人工檢索圖書館館藏資料之不便,並且解決圖書館流通作業的問題。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圖書館早在1960年代,便開始著手從事圖書館自動化的作業。在1974年10月該館便加入OCLC成為會員,並利用該中心的書目資料庫從事書目記錄轉換作業,與製作卡片目錄。直到1979年該館才正式開始從事書目回溯轉換作業,將所有的卡片資料,轉換成機讀格式,同時也開始著手發展新的流通作業系統。在... |
小愛神的奇想與芭蕾總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一幕舞劇。溫憲佐.嘉雷歐堤(Vincenzo Galeotti, 1733-1816)構思及編舞,羅雷(Jens Lolle)作曲,首演於1786年10月31日哥本哈根的皇家劇院。故事描述不同國度的多對情侶來到小愛神(Cupid)的神殿裡共結連理。邱比特欲捉弄他們,規定所有男女必須先矇眼,然後祂胡拼亂配對一番,接著進行一連串的結婚儀式雙人舞;禮成,眼罩脫掉,無可收拾的一團亂於是發生了。最後終於一對對釐清開來,結局是快樂的慶典。除了小愛神與五位助理祭司外,本劇另含八個行進式集錦芭蕾(Ballet à Entrée),有十對來自各地的情侶(德、希臘、挪威、法、丹麥、一對年老情侶、三對黑人、一...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
稅吏與死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名。此為英國十七世紀時典型的滑稽諷刺劇(interludus,現為interlude)。此劇中有兩個角色,一為稅吏;一為死神,以緩緩的雙人舞(pas-de-deux)節奏與動作吟唱出劇中的對白,其弦律使用當時的流行樂,大都為較陽剛性的曲調。《英國鄉村民歌》(Ballads of English Peasantry, 1857)收錄此劇對白,約有100行。此劇中的雙人舞為簡單環形的走步,一直為當代喜劇演員應用為表演的方式,結束歌唱時轉由上舞台的右方去,此稱作「馬丁轉」(Walk Round Martin);然而,在「稅吏與死神」劇中,左右兩方皆是移動的方向。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教育與新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與新人〕為美國精粹主義教育(education of essentialism)的代表者巴格萊(William Chandler Bagley, 1874~1946)的著作,一九三四年出版。他的教育思想,一方面受到生物科學的影響,是以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進化論做為近代世界的中心原理,認為一切都是進化的,尤以種族經驗為然;一方面受到經驗主義的影響,尤其是以洛克(John Locke)的形式訓練說為基礎,認為學習或訓練可以遷移。
書中說:教育要熟悉人類過去的活動,以為現在解釋的基礎,以了解永恆道德價值的再現,及單純事實的權威性。所以教育實施... |
責任感與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責任感原屬社會學與道德哲學問題,至皮亞傑(J. Piaget, 1896~1980)之〔兒童道德判斷〕(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1932)出版後,遂成為心理發展的問題。在皮氏書中,發現兒童對責任感的認識,有客觀與主觀之別。客觀的責任感基於外在事件,主觀的責任感由行動者的意向而定。海德(F. Heider, 1896~1988)於一九五八年出版其〔人際關係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認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之責任歸因,因發展階段而別,自幼年至成熟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名「聯結」,見於幼兒。...
|
平均給與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印度的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圖書館教育之初創階段受到兩位美國圖書館館員極大影響。第一位是W. A. Borden,他在1910年至印度Baroda擔任圖書館的館長,並於次年開設訓練課程;另一位是Asa Don Dickinson,他在1915年受邀至印度旁遮普(Punjab)大學圖書館工作,並於該校設立圖書館學系。印度正規的圖書館教育始於1929年,著名圖書館學家S. R. Ranganathan在馬德拉斯圖書館學會(Madras Library Association)贊助下,首創有系統的圖書館教育課程,1931年馬德拉斯(Madras)大學開始施行,1937年改為全年制的研究所課程。陸續成立者尚有安德拉(Andh...
Fang, J. R. R., Stueart, D. & Tuamsuk, K.(2007). India. In World Guide to Library, Archiv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3rd new and completely rev. ed.). Munchen: K. G. Saur. Kaula, P. N. (1987). Teaching Patter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India. In Anis Khurshid (Ed.). Library Educ...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