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7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義大利的大學與學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大利大學的起源有點像中世紀歐洲行業公會的制度,是由學生與學者自由結合的團體。十二世紀大學的雛形就是一種學者公會(studii generale),有時連學生與教授的身分都沒有很清楚地分別。後來漸漸有了體制,也舉行考試,在學者公會裡考試及格者可以獲得文憑(licenze),由教皇、皇帝或國王發給。獲得文憑者可享有特權 ,可在書院(magistorium)教書,後來書院便發展成為大學。
義大利的中世紀大學分成若干學院(facoltá),並沒有綜合的校舍,也沒有圖書館和實驗室,但是有不少一流的學者。義大利最早的大學是設在沙勒諾(Salerno)和波隆納(Bologna),前者以醫... |
天氣與氣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觀音形象-西藏與印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音傳入中國後,雖由男變女,造像配合祂的神力和傳說故事有不同的造型,但都脫離不了人的形象化現,但西藏和印度,則出現非凡人形象的觀音,像是四臂觀音或是十一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
個人與社會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人與社會發展意指教育工作要能增進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其目的在增進個人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有較真確的了解認識,較妥善的態度觀念,和較好的技巧,以經營健康的個人生活及和諧的社會生活。推動此項目標的教育活動,稱為個人與社會教育(Personal and Social Education, PSE),是課程領域之一,接近於國內的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等科目的教育內容。
英國教育科學部於一九八○年倡導個人與社會教育的重要,建議將之合併於社區研習和社區服務加強實施。一九八九年又發布指示,強調個人與社會教育並不單獨設科教學,但須各校透過各科教學與各項活動加強實施,期能提升學生對自... |
索引與索引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索引是利用有規則的排序方法,指引使用者到資訊內容或是資料所在位置的一種工具。索引可以說是讀者和資訊之間的橋樑,它通常不直接提供可用的資訊,而是一種指示或指引,指導讀者走到他們可利用的資訊本身。
最早的索引,侷限於人名和書後索引,並不是主題索引。主題索引到18世紀才開始出現,但那時的索引詞彙並不固定,而且經當有奇怪的記述子(Descriptors)產生。這些奇怪的記述子通常來自文章本身。直到19世紀後才有比較有系統的分類表(Taxonomy,尚未發展成索引典),主題索引才逐漸系統化。當時的索引大多屬於前組合索引(Pre-Coordinate Indexing),讀者必須使用和類... |
土壤塑性與塑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土壤隨著含水量的增加,顯現其塑性,當承受一定的壓力時雖改變外形,仍不至於破裂。在低含水量時,土壤因土塊常呈堅硬狀態,隨著含水量增加,使水分子附著於土粒表面,乃至於使土壤呈現塑性。沙土的塑性最小。其塑性的最少含水量,即為其塑限。
係指物體受外力之影響繼續變形,當停止施力時即停止變形,而有維持已被改變之形狀的能力。對土壤而言,是粘土和水形成一種物體之特有性質。當施以壓力於其上,可形成任何所希求的形象,當所施之壓力撤出後,仍維持變形後之形狀,此在水分失去後,其變形後之形狀仍維持不變。所以塑性為一種應力(stress)與一種變形(Deformation)之合力影響。 |
[兒童與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童與課程]為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所撰,一九○二年出版。在本書中,杜威首先指出,兒童的世界乃是一個與他個人興趣有關的世界。兒童的世界乃是一個整體,但杜威批評當時學校的課程,多脫離學生的經驗,而以成人心理的邏輯組織來編排。因此學校的各種學科,把兒童完整一貫的生活世界給分割了。杜威指出,學校課程與兒童之間有三大差異之處:第一,兒童的世界狹隘且個人化,但課程卻涉及廣闊的時空世界。第二,兒童的生活統整且單純,但課程卻是分類且專精化。第三,兒童的生活是實際且富有情感,但課程中的邏輯編排原則卻是抽象的。由上述對立的觀點,杜威分衍出兩種不同的教育流派:一重教材與訓練,課程...
|
遠距學習與虛擬圖書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遠距學習(distance learning)一詞常與遠距教學(distance teaching)和遠距教育(distance education)混用。遠距教育應包含了遠距教學(在遠距情況下以教學者的觀點來描述教材的準備與課程的發展)和遠距學習(在遠距情況下以學習者的觀點來描述學習的過程)二者的特徵。所謂遠距學習,顧名思義就是遠距離的(remote)和校園外的(off-campus)學習。隨著科技的發展,遠距學習從最早期的函授課程,到廣播課程與電視課程,一直到目前透過網際網路所提供的數位學習課程。這一連串革新的學習發展,對學校各項服務的傳遞方式和提供範圍當然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當學...
ACRL (2008). Standards for distance learning library services. Retrieved November 14, 2011, from 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crl/standards/guidelinesdistancelearning.cfm#services.Gapen, K. D. (1993). The virtual library: visions and realities. Westport, CT: Meckler.Hanson, A. & Levin, B. L....
|
科學與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學與教育有密切的關係。從希臘文字義來說,科學是指系統的知識或組織性的知識;凡畫歸為科學的知識,必須經過良好的驗證程序,或經由觀察得來的事實加以驗證,或經由邏輯的思考加以驗證。屬於科學的知識,在其一定領域內,必然有相互的關聯。科學知識是會進步的;人們應用科學方法得來的知識,將會愈來愈精確無誤。科學也是有系統的理論;不過科學的理論是建立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科學也需要從程序的觀點來了解,此時科學即具有方法的意義。科學的研究是指人應用觀察、假設、實驗、求證的各項活動,以期發現科學新知。科學研究時,研究人員的科學態度,也是一項重要的條件。這裡所謂的科學態度是指:對外界事物有好奇心,相信自然有秩序,...
|
平等與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等與教育的問題,在西方啟蒙運動時期的教育家已甚為重視。法國教育家艾爾維修(Claude Adrien Helvetius, 1715~1771)即相信人的心靈基本上是相似的,沒有差異;人之與人的差異,係來自後天的機遇及教育。人與人的平等,教育亦可以提供一臂之力。另一位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康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 1743~1794),則認為人的天賦能力是不平等的;教育有強化此一不平等現象的可能性。但是康多塞相信教育是有助於人們自由及平等的促進,因此他主張教育上的真平等,是個人接受教育的機會要平等。另一位掀起教育思想革命的教育大家盧梭(Jean Jacques Ro...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