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4.38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洛陽紙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為了寫《三都賦》,搬到京師去住。他日以繼夜的字斟句酌,共花了十年時間,終把《三都賦》完成。開始時並不受時人所推崇,及後皇甫謐為賦作序,張載、劉逵為賦作注,而且更獲得張華的讚賞。於是,當時的富豪都爭相傳抄。一時之間,洛陽的紙供不應求,紙價立刻上漲。 解釋比喻著作廣為流傳,風行一時。 詞義 相似詞風行一時、風靡一時 相反詞無人問津 例句這位文學新人獎得主的小說家一出書,就洛陽紙貴,銷售一空。
靡靡之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靡靡之音」原作「靡靡之樂」。韓非是戰國末期的韓國諸公子,他眼見韓國國力衰弱,竭力主張使用刑術法治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他屢次上諫韓王,均不受重視,因而發憤著書,即成今日之〈韓非子〉,表達自己的治國理念。其中〈十過〉一章在闡述君王如有十個重大過失之一,就足以亡國,其中一項就是沉溺於音樂享樂中,而忘了國事與應有的禮儀。他舉春秋時期晉平公的事為例,當時衛靈公要前往晉國會見晉平公,經過濮水附近,聽到一曲美妙的音樂,問左右有無人聽過,眾人皆說沒有,衛靈公便請樂師師涓將它譜下來。到了晉國,晉平公設宴款待他,酒酣耳熱之際,衛靈公便要師涓演奏那新譜下來的美樂助興。師涓演奏到一半,晉國樂師師曠趕忙阻止說:「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推辭、拒而不受。如:「推卻」。《孟子.萬章下》:「卻之為不恭。」
注音符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舌尖後音:ㄓ、ㄔ、ㄕ、ㄖ7.舌尖前音:ㄗ、ㄘ、ㄙ 韻符韻母發音時,氣流從喉頭出來,使聲帶發出聲音,不受鼻腔共鳴阻礙,指受唇舌的調節而形成的音,叫做韻母。代表韻母的符號,稱為韻符。(註二)國音的韻符共有十六個加上一個空韻母。1.單韻母:ㄚ、ㄛ、ㄜ、ㄝ、ㄧ、ㄨ、ㄩ與空韻母。2.複韻母(由兩個單韻母合成的音):ㄞ、ㄟ、ㄠ、ㄡ。3.聲隨韻母(單韻母后附隨一個聲母):ㄢ、ㄣ、ㄤ、ㄥ。4.卷舌韻母(發音時舌尖上捲):ㄦ。5.結合韻:共二十二種,如「ㄧㄛ」、「ㄨㄢ」、「ㄩㄣ」等。 聲調國音中有四個不同的聲調,分別為陰平(一聲)、陽平...
矯枉過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伐楚,攻入楚都城郢,包胥入秦求援,依庭牆哭七日,秦王乃遣兵幫助楚國平定國難。後楚昭王論功行賞,逃而不受。 (8) 秦:國名,西元前248∼207。周孝王封伯益的後代於秦地,地約當在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孝公時定都咸陽,得商鞅變法圖強,積極東侵。秦王政二十六年 (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後為劉邦所滅。 (9) 于斧漁子:于斧,春秋時地名。漁子,漁夫。 (10) 適:正好。 (11) 還:返。 (12) 越:春秋時諸侯國,姒姓。建都於會稽。曾占有今江蘇、浙江及山東的一部分,後滅於楚。 (13) 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土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
舉案齊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般,就聯合起來責怪那家主人,不該如此對待樑鴻。那家主人也開始尊敬他,並將豬悉數歸還給樑鴻,樑鴻堅辭不受,後來回鄉去了。由於樑鴻的高尚品德,許多人想把女兒嫁給他,樑鴻謝絕他們的好意,就是不娶。與他同縣的一位孟氏有一個女兒,長得又黑又肥又醜,而且力氣極大,能把石臼輕易舉起來。每次為她擇婆家,就是不嫁,已三十歲了。父母問她為何不嫁。她說:“我要嫁象樑伯鸞一樣賢德的人。樑鴻聽說後,就下娉禮,準備娶她。孟女高高興興的準備著嫁妝。等到過門那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想到,婚後一連七日,樑鴻一言不發。孟家女就來到樑鴻面前跪下,說:“...
引人入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郭澄之《郭子》記王忱言:「三日不飲酒,覺行神不復和親也。」也就是說,若有三天沒喝酒,就覺得形骸不受心神的控制,他必須藉著酒才能把自己引領到一種玄妙的境地,喝得爛醉時反而能得到物我兩忘的解放,才能忘卻所有的不滿,拋掉形骸的束縛,真正任心性所為而放縱不羈,故又云:「酒自引人入勝地耳。」後來「引人入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引領人進入美麗玄妙的境地。。
游刃有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在這則寓言中,莊子用牛的組織來比喻複雜的人際關係,要想在糾結難分的人情世故中不受傷害,得擁有一把用智慧錘鍊出來的「無厚之刃」。文章中,莊子用「遊刃必有餘地」來形容庖丁運使無厚之刃的自由揮灑,比喻處理世事,已臻得道的境界,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遊刃有餘」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做事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
旮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受注意的偏僻角落。如:「他躲在牆旮旯裡。」也作「旯子」、「旮旯子」。
文過飾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文過」:《論語.子張》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1>。」 〔注解〕 (1) 文:音ㄨㄣˋ,掩飾。 2、「飾非」:《莊子.盜跖》柳下季曰:「先生言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教,雖今先生之辯,將奈之何哉!且跖1>之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飄風,強足以距敵2>,辯足以飾3>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无往。」 〔注解〕 (1) 跖:盜跖,生卒年不詳。柳下季的弟弟,春秋時的大盜,生性暴虐,橫行天下。跖,音ㄓˊ。 (2) 距敵:抗敵。距,通「拒」。 (3) 飾:遮掩、偽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