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職業基礎教育年(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由於社會發展日漸複雜化,職業門類也不斷增加而且變遷迅速,就業的人往往不容易找到與自己專業相符合的工作。為了機動適應就業的需要,在設計職業制度時往往考慮到有彈性的職業通識教育,並注意到職業基本態度的養成。職教有識人士認為,職業技術固屬重要,敬業樂群的態度尤為首要,所以德國教育當局特別設計了職業基礎教育年,以適應職業社會變遷的需要。
  德國各邦教育部長會議於一九七八年五月十九日決定推行職業基礎教育年方案,其目標是要以廣泛範圍的職業領域為基礎施以整合性的通識教育。職業基礎年有全日制和部分時間制兩種。部分時間制採建教合作方式,也就是部分時間在學校,部分時間在事業單位,接受專業具體理...
實科中學(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實科中學(Realschule)繼續四年制共同的基礎學校,從第五學年到第十學級。這是繼承普魯士六年制的中間學校(Mitte Lschule)的傳統。各邦這一階段學制的畫分並不統一,漢堡和柏林從第七年級開始,北威邦也有很多學校採取這種制度。一九六四年各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在漢堡集會時才統一規定了實科中學的名稱。
  實科中學不僅重視實用的科目,也同時注意理論與抽象認知能力的培養,訓練自發的責任感,並且培養在中層職業領導的能力,目前德國上實科中學的學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一九六○年,十四歲的男生只有百分之十點一,女生只有百分之十二點一上實科中學;到一九九一年,已有百分之二十三點七的男...
德國教師素質管理之機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德國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淵源已久2 二、德國法令明訂教師為公務員,但各邦教師素質管理之規定略有不同3 三、透過師資生的選擇,合宜的課程安排、實習、考試、任用與評鑑措施以維持教師素質之管理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德國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淵源已久 就德國教師素質管理機制而言,從師資生的篩選、學程規劃...
全德教育學校(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德教育學校為德國學校名;該校是一八一六年由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oebel, 1782~1852)創設於德國索林吉亞(Thuringia)的格里山(Griesheim),一八一七年遷至附近凱洛(Keilhau)的農舍內。學校性質類似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於伊夫頓(Yverdun)所設的教育機構。該校共招收五名男童,程度屬小學階段,課程內容包括宗教、閱讀、寫作、算術、圖畫、德語、唱歌、數學、自然知識、地理、希臘文、鋼琴和體育。福祿貝爾辦理該校並不算成功,一八三一年他將學校留給助手們,...
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為各邦教育廳長的常設會議,以協調各邦的教育措施,使各邦的教育法規及制度能相互配合,一則便於國民遷徙流動後對新邦教育的調適,二則共謀各邦及全德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邦教育廳長常設會議創設於一九四九年,開始時由當時西德的十一個邦教育廳長組成。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西德,在教育上是一個地方分權的國家,各邦擁有其教育主權,教育制度亦因邦而異。各邦有鑑於過度分歧的教育體系,不只不利於國民遷徙後的適應,而且會相互抵消彼此的力量,故成立該常設會議以資協調,以求化解各邦分權可能造成的缺失。
  該常設會議由各邦教育行政長官(即邦教育廳、局長)組成,全體會議(ple...
羅斯托克大學(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羅斯托克大學位於德國梅肯堡(Meckenburg)邦內,是北歐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全名為Wilhelm-Pieck-University Rostock。依據羅馬教皇馬丁五世(Martin V)一四一九年二月十三日簽署之創校證明文件,羅斯托克大學於一四一九年准予成立一般科目講座(Studium Generale,即今通識教育,所有古希臘羅馬文化資材、宗教教義皆涵蓋在內);大學授銜典禮亦於同年十一月十二日舉行,慶典即在今日羅斯托克城中心之瑪利恩(Marien)教堂(建於十三世紀)中進行。
  鑑於許多德國學者自十三世紀起,紛紛走訪巴黎大學研習哲學與神學(法律則南下義大利),羅斯托克大...
德國雙軌學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雙軌學制始於宗教改革時期。其時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主張家長應送子女入學,唯未來的神職人員、法律學者、抄寫員、醫師、教師等顯然和一般老百姓子女進的學校、學習的內容、時數大異其趣。前者需研讀古代語言、〔聖經〕、修辭學和辯學、歷史、自然科學等,後者只要費一、二小時在學校裡,其餘的時間都在家裡作工,學點手藝即可。路德揭示的雙軌學制影響德國新教各邦凡兩世紀之久。
  一五二○年,與路德同為宗教改革的同志布根哈根(J. Bugenhagen, 1485~1558)於漢堡下令每一教區設一拉丁學校及二所德國學校(Deutsche Schule),一所...
二元職業訓練制度(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的職業訓練制度(Berufsausbildung)係以學徒式的訓練制度為主體,是承襲自中古時代以來的學徒(Lehriinge)-工匠(Geselle)-師傅(Meister)制度發展而來。德國的學徒訓練制度在二十世紀初仍是相當傳統的,後來由於工業技術及社會建設的發展,傳統的師傅帶學徒的習藝方式漸漸無法適應社會的變革,於是有計畫的學徒訓練制度遂逐步產生。
  德國的學徒訓練制度乃是一種雙軌制的型態,係由企業內的場內訓練與職業學校的部分時間職業教育兩條軌道相輔相成結合而成。學徒或稱技術生(Auszubildende),一方面在企業單位內跟師傅學習技藝,接受工作技能訓練,同時以每週...
特殊教育委員會(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特殊教育委員會係根據一九七五年六月三十日公布之[殘障福利法](Loi d'Orientation en Faveur des Personnes Handicapées)而設立;根據該法第六條之規定:全國各府均須設立一常設機構以處理地方特殊教育有關事務。
  特殊教育委員會事實上設於府區之委員會稱府區特殊教育委員會(commition départementale de l'éducation spéciale, CDES)。其主要任務是負責轄區內出生至二十歲,具感覺、身體或心理障礙之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的教育問題,使其能參與社會生活。
  委員會的成員共有十二位委...
德國近代師範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近代師範教育,主要是指十八及十九世紀德國的師範教育。德國近代師範教育,最早可溯源至十七世紀末;一六九七年日耳曼人法蘭開(August Hermann Francke, 1663~1727),於哈勒(Halle)創設私立師資養成班(Seminarium Praeceptorum),培養大學生至小學任教,以及選擇班(Seminarium Selectum),讓大學生至拉丁學校任教,應是德國最早的師資培育機構。
  十八世紀初普魯士(Prussia)的學校教師,還不是由受過訓練的人擔任。一七二二年菲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 1713~1740)下令,除...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