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馬克斯.卜蘭克教育研究所源自馬克斯.卜蘭克研究所。該研究所的前身為威廉皇帝科學促進會(Kaiser-Wihelm-Gesellschaft zur Förch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最初於一九一一年成立於柏林,設有若干研究所,尤其著重自然科學的研究。該促進會往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於一九四六年由同盟國管制委員會下令解散,但是到一九四八年又恢復設立,改稱為馬克斯.卜蘭克學術發展協會(Max-Planck Gesellschaft),以哥廷根(Göttingen)為總會的地址。該協會在全國有大學的地方設立研究所,往往和大學合作。
  馬克斯.卜蘭克教育...
漢堡大學(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堡大學是德國較年輕的大學之一,學校的官方記錄起自一九一九年,其前身可溯源於一六一三年成立的「科學高中」(Akademische Gymnasium)。十九世紀時在漢堡相繼成立了許多學術機構,如天文臺、植物園、物理和化學實驗室等。一八九二年這些學術機構的學者組成了「教授會議」,一九○七年成立「漢堡市科學基金會」及一九○八年的「殖民地研究所」,遂促成一九一九年的大學建校。創校有功人物為後來成為漢堡市長的梅雷(W. von Melle)。起初祇有法政、醫學、哲學及自然科學四個學院。一九六九年根據新大學法而獲得大學自治權 ,並將學院改制為學群(Fachbereich)。該校目前為漢堡市政府財政支...
馬堡大學(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堡大學成立於一五二七年,是德國第一所基督教會創辦的大學,創辦者為赫森伯爵菲力普(Landgraf Philipp I)為紀念其功勳,所以大學一直以其名為校名。目前該校為赫森邦(Hessen)政府財政支持下之公立大學,為學術及研究自主之法人機構,學費全免。
  該校目前設有取代學院結構的學群(Fachbereich)二十一個,教學及研究單位(包括附屬醫院)有一百二十個。大學自治最高權力機構為大學校務會議(Konvent)。一九九○年時全校教師及學術工作人員計六百五十人左右,註冊學生約一萬六千多人。
  大學總圖書館藏書一百萬冊,另有各專門領域圖書館。特殊設備有藝術及文化...
杜塞爾多夫大學(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賽爾多夫大學於一九○七年成立時原為一臨床醫學院,於一九二三年時具有大學地位,一九六五年始正式成為大學。一九八九年以詩人海涅之名為校名。該校現為北萊茵西伐利亞邦(NRW)公立大學,經費全由邦政府支持,免學費。
  該校目前擁有四個學院、二個獨立研究所和一個神經醫學研究中心,全校教學及研究機構總數為五十個。最高權力機構為校評議會。一九九○年時,全校學生一萬六千餘人,教師與學術工作人員共計一千兩百多名。
  該校總圖書館藏書達二百二十萬冊,另有其他專業圖書館藏書計五十四萬冊,醫學圖書館亦有四十四萬冊。此外,特殊設備有植物學研究機構和植物園。
  學年自十月起至次年...
  該研究所於一九五一年成立於德國漢堡,為一獨立性之國際組織,接受由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UNESCO)祕書處依照德國法律所成立的一個基金會管轄。工作人員有四名專職研究人員,二名助理研究員,十四名其他人員。
  該所的國際性合作研究工作主要集中於「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相關的問題,如其與課程發展的關係,對於學習策略、評鑑和師資訓練的影響等。研究方向亦包括如何將終身教育原則運用在開發中國家的識字教育、繼續教育等。
  該所出版品包括:1.多種系列:(1)專題論文(UIE Monographs);(2)個案研究(UIE Case Studies...
赫爾巴特思想在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教育學者赫爾巴特(Johann F. Herbart, 1776~1841)的思想初末在德國學術界引起太大的注意,直到赫爾巴特死後的二十餘年,其弟子齊勒(T. Ziller, 1817~1882)大力宣揚,赫爾巴特的學說才逐漸受到重視,因而掀起所謂的赫爾巴特運動(Herbartian Movement)。
  赫爾巴特運動約起於一八六五年,由齊勒發表[教育性教學理論的基礎]而展開。齊勒是萊比錫大學的教育學教授,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一所實驗學校和赫爾巴特思想發展中心。一八六八年,齊勒與其他的赫爾巴特主義者共同建立了「科學教育學協會」,宣揚赫爾巴特的學說。同時將赫爾巴特原來的系統教...
德國職教三明治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按照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制度,學徒們每星期有三至四天在事業單位或工廠中學習;有一天或兩天,最多可到十二小時在部分時間職業學校(Berufschule)學習基本的理論,並接受公民教育,使實際經驗能和職業理論互相配合,這種制度才能達到徹底職業培訓的目的。
  由於學生分布的情形比較分散,或班級人數過少,職業學校也可以採取集中教學(Blockunterricht)方式,讓學徒在一定期間接受理論上的培訓,於是學徒在事業單位或工廠訓練一段時間後,集中在職業學校接受數星期的教育,然後又回到原單位接受培訓。由於職業實際訓練和理論培訓互相交替。故稱之為三明治式的培訓制度,也稱為交替制度。
洪保德的師範教育改革(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洪保德的師範教育改革,是指一八○九年洪保德(F.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出掌新成立的普魯士(Prussia)公共教育部後,為改進中等教育所進行的教師訓練及資格檢定方面的改革;主要是於一八一○年頒布〔檢試中等學校教師規程〕。(參見「德國中等教育規程」)。
  位於德國慕尼黑(Munchen)的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之遠東部(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 Ostasienabteilung)創始於19世紀初。今日的圖書館雖只稱邦立,但實在兼有國家圖書館的性質,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德國是個聯邦國,而所有圖書館都屬邦轄機構,而非聯邦機構,以致全國沒有任何圖書館有國家圖書館之稱;但國家圖書館的實務,總是要人擔當的,於是便囑以下3家圖書館來分擔:(1)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的德國圖書館(Deutsche Bibliothek),(2)柏林(Berlin)的柏林邦立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
大學校務會議(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大學校務的最高管理機構,便是大學校務會議。參加會議者應包括:大學校長、副校長、由大學各團體選出的代表(正副教授、講師、助教、職員和學生);其代表的比例,由各校的學校章程(Hochschulverfassung)規定之。聯邦德國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六日頒布的[大學基準法]中規定了大學校務會議的權責。但是德國為聯邦體制,各邦除了上述的基準法之外,還有自己的大學法,關於組織和權責的分配,略有不同之處,茲舉赫森邦(Hessen)為例:
  赫森邦於一九七○年通過一項[大學法],將原來權力分散在各學院的體制,改變成為權力集中在校長的制度。校長乃由校務會議(Senat)提名,然後由全校代表...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