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3.0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馬克斯.卜蘭克教育研究所源自馬克斯.卜蘭克研究所。該研究所的前身為威廉皇帝科學促進會(Kaiser-Wihelm-Gesellschaft zur Förch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最初於一九一一年成立於柏林,設有若干研究所,尤其著重自然科學的研究。該促進會往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於一九四六年由同盟國管制委員會下令解散,但是到一九四八年又恢復設立,改稱為馬克斯.卜蘭克學術發展協會(Max-Planck Gesellschaft),以哥廷根(Göttingen)為總會的地址。該協會在全國有大學的地方設立研究所,往往和大學合作。
  馬克斯.卜蘭克教育...
職業教育研究所(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職業教育研究所是聯邦政府設立的機構,工作人員具有公務員的身分,但也不是完全由政府管轄的下屬機關,而是由社會有關單位代表共同監督下的獨立機構。該研究所設有一個監理委員會(Hauptausschuβ),該委員會是由聯邦及各邦政府、工會和僱主協會代表組成的。他們的法源根據是一九八一年通過的〔職業教育促進法〕(Berufsbildungsf örderungsgesetz)。該研究所擁有兩個辦公廳,分設在柏林和波昂,由一位祕書長掌管其事。在一九八一年以前教法源根據是一九六九年通過的〔職業教育法〕(Berufsbildungsgesetz)。
  德國職業教育研究所負責職業教育的研究和...
哈根空中大學(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哈根空中大學係以書面教材為主要教學方法,以電視或廣播教學為輔助方法的隔空教學大學。該校係於一九七四年在北萊茵西代利亞州的哈根市(Hagen)設立。其設立目的一方面在於發展大學推廣教育,使教學方式活潑靈活;另方面在於提供成人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滿足已就業者進修新知的需求。
  該校目前設有經濟、數學、電腦、電機工程、教育與社會科學等五系,並開設法律課程分三十二個科目。每一學系的課程分基礎課程和主要課程兩部分。每學年分兩學期,每學期十六週。所有的課程以印刷教材為主,再輔以錄影(音)帶、幻燈片、家庭自習資料為主。學生分全時學生、部分時間學生、客座生(guest student)和選...
漢堡大學(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堡大學是德國較年輕的大學之一,學校的官方記錄起自一九一九年,其前身可溯源於一六一三年成立的「科學高中」(Akademische Gymnasium)。十九世紀時在漢堡相繼成立了許多學術機構,如天文臺、植物園、物理和化學實驗室等。一八九二年這些學術機構的學者組成了「教授會議」,一九○七年成立「漢堡市科學基金會」及一九○八年的「殖民地研究所」,遂促成一九一九年的大學建校。創校有功人物為後來成為漢堡市長的梅雷(W. von Melle)。起初祇有法政、醫學、哲學及自然科學四個學院。一九六九年根據新大學法而獲得大學自治權 ,並將學院改制為學群(Fachbereich)。該校目前為漢堡市政府財政支...
洪保德的師範教育改革(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洪保德的師範教育改革,是指一八○九年洪保德(F.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出掌新成立的普魯士(Prussia)公共教育部後,為改進中等教育所進行的教師訓練及資格檢定方面的改革;主要是於一八一○年頒布〔檢試中等學校教師規程〕。(參見「德國中等教育規程」)。
杜塞爾多夫大學(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賽爾多夫大學於一九○七年成立時原為一臨床醫學院,於一九二三年時具有大學地位,一九六五年始正式成為大學。一九八九年以詩人海涅之名為校名。該校現為北萊茵西伐利亞邦(NRW)公立大學,經費全由邦政府支持,免學費。
  該校目前擁有四個學院、二個獨立研究所和一個神經醫學研究中心,全校教學及研究機構總數為五十個。最高權力機構為校評議會。一九九○年時,全校學生一萬六千餘人,教師與學術工作人員共計一千兩百多名。
  該校總圖書館藏書達二百二十萬冊,另有其他專業圖書館藏書計五十四萬冊,醫學圖書館亦有四十四萬冊。此外,特殊設備有植物學研究機構和植物園。
  學年自十月起至次年...
德國職教三明治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按照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制度,學徒們每星期有三至四天在事業單位或工廠中學習;有一天或兩天,最多可到十二小時在部分時間職業學校(Berufschule)學習基本的理論,並接受公民教育,使實際經驗能和職業理論互相配合,這種制度才能達到徹底職業培訓的目的。
  由於學生分布的情形比較分散,或班級人數過少,職業學校也可以採取集中教學(Blockunterricht)方式,讓學徒在一定期間接受理論上的培訓,於是學徒在事業單位或工廠訓練一段時間後,集中在職業學校接受數星期的教育,然後又回到原單位接受培訓。由於職業實際訓練和理論培訓互相交替。故稱之為三明治式的培訓制度,也稱為交替制度。
  該研究所於一九五一年成立於德國漢堡,為一獨立性之國際組織,接受由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UNESCO)祕書處依照德國法律所成立的一個基金會管轄。工作人員有四名專職研究人員,二名助理研究員,十四名其他人員。
  該所的國際性合作研究工作主要集中於「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相關的問題,如其與課程發展的關係,對於學習策略、評鑑和師資訓練的影響等。研究方向亦包括如何將終身教育原則運用在開發中國家的識字教育、繼續教育等。
  該所出版品包括:1.多種系列:(1)專題論文(UIE Monographs);(2)個案研究(UIE Case Studies...
大學校務會議(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大學校務的最高管理機構,便是大學校務會議。參加會議者應包括:大學校長、副校長、由大學各團體選出的代表(正副教授、講師、助教、職員和學生);其代表的比例,由各校的學校章程(Hochschulverfassung)規定之。聯邦德國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六日頒布的[大學基準法]中規定了大學校務會議的權責。但是德國為聯邦體制,各邦除了上述的基準法之外,還有自己的大學法,關於組織和權責的分配,略有不同之處,茲舉赫森邦(Hessen)為例:
  赫森邦於一九七○年通過一項[大學法],將原來權力分散在各學院的體制,改變成為權力集中在校長的制度。校長乃由校務會議(Senat)提名,然後由全校代表...
  〔一七六三年普通學校法〕是普魯士時代最重要的教育法令。普魯士國王菲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Be, 1712~1786)主政以後(1740起),致力於改善教育與學校課程;一七六三年頒布〔普通學校法〕(General-Landschul-Reglement),昭告普魯士境內各省分。此法典定為普魯士境內第一部、最周延的國民學校法典,涵蓋強迫入學年限、教會監督學校權、課程及師資培育等細目。
  根據〔普通學校法〕,日耳曼境內的家長、監護人及雇主有義務送五歲兒童入學,直至其十三或十四歲,習得讀、寫及基督教義內重要的真理,且成績結果經由牧師、學校老師認可,始得離開學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