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0.38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躁動輕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輕舉妄動」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非子.解老》內容是擇取《老子》中的文句,以法家思想來解釋其中的意涵。典源這裡是在解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這句話。韓非子認為背棄道理,而沒有經過慎重考慮就輕率行動的人,縱使有如天子諸侯般的權勢地位,或倚頓、陶朱公、卜祝的財富,還是會因為有驕傲之心,而失去他的人民和財富。人們之所以輕易地背棄道理,而任意輕率地行動,是因為不知道「禍與福常相因而至,往往福因禍生,而禍藏福中」,老子就是要告訴人們「禍福相倚」這個道理。另外同樣是《韓非子.解老》:「故欲利甚於憂,憂則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則失度量,失度量則妄舉動,妄舉動則禍害至,禍害...
寡不勝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寡不敵眾」。見「寡不敵眾」條。01.《韓非子.難三》:「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偏知物,故因物以治物。」02.漢.崔寔〈政論〉:「其達者或矜名嫉能,恥善策不從己出,則舞筆奮辭,以破其義,寡不勝眾,遂見屏棄。」 
自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行閹割。《韓非子.二柄》:「齊桓公妒而好內,豎刁自宮以治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凶悍不溫馴。《說文解字.馬部》:「駻,馬突也。」《韓非子.五蠹》:「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知之患也。」
兵無血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兵不血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荀況(西元前313∼前238)戰國時趙人,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學說本於孔子,著書數萬言,主張禮治而倡「性惡」之說,韓非、李斯均為其學生。後世尊稱為「荀卿」、「荀子」。有一天,荀子的弟子陳囂問荀子說:「先生論兵,常以仁義為本。具有仁心的人是愛人的,行義的人是遵循道理的,那還用兵幹甚麼呢?世界上所以有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啊!」荀子回答說:「具有仁心的人自必愛人,因為他愛人,所以厭恨所愛的人被別人傷害。行義的人,自必遵循正道行事,因為他遵循正道,所以厭恨別人把正道攪亂。戰爭,是用來禁暴除害的,不是用來爭奪的。所以仁人之兵,所到之處,就有如時雨下降,...
卑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自勉的樣子。《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太史公曰》:「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實。」南朝宋.裴駰.集解:「自勉勵之意也。」
老馬知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老馬識途」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周室衰微,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對內提升國力,對外率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阻止蠻族入侵,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位。據《韓非子.說林上》載,有一次管仲、隰(ㄒㄧˊ)朋隨著桓公去征伐孤竹國,由於去的時候是春天,而回來的時候卻已經是冬天,景物變化很大,讓他們迷失了回國的方向。正當眾人無計可施時,管仲想起老馬可以記得以前走過的路。於是挑選了幾匹老馬,讓牠們在前面任意行走,軍隊跟在後面,果然找到了原路回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人對情況比較熟悉,容易把工作做好。
優游少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優柔寡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優柔寡斷」原作「柔茹寡斷」,典源出自《韓非子.亡徵》。〈亡徵〉篇,顧名思義就是滅亡的徵象,韓非在這篇中所論述的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徵兆和跡象,他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方面深入考察,從中識別徵兆,分析導致亡國的原因,多達四十餘條,這是他總結歷代治亂興亡的結果。一個國家,如果君主的權力、領土小,而諸侯、大夫們的權力、封地大,那就可能滅亡。忽視法律禁令而致力於權謀智計,荒廢內政,必須倚靠外援的國家,可能滅亡。官吏喜好研究私家學術,貴族子弟們愛好爭論是非,商人在國外屯積財貨,而人民卻在國內忍受窮困的國家,可能滅亡。喜好修建宮室臺榭,經常勞動百姓、消...
有巢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中的古代帝王。教人架木為巢,以便居住。《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搆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
薦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官位的人、高貴的人。《韓非子.五蠹》:「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也作「荐紳」。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