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4.15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涇渭分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辛氏三秦記》及《山海經注》提到:「涇水出安定朝郡縣西幵頭山,……與渭水合流三百里,清濁不相雜。」由此可見,自古即有涇、渭之清濁不相雜的說法,然而古時對於涇、渭二河的清濁,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涇清渭濁,一說涇濁渭清。清末學者譚嗣同對此做過仔細的觀察,認為河水的清濁,是隨著季節時序而改變的,他在《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中說:「留心覘之,夏秋二水皆濁,冬春二水皆清,合流處亦隨時清濁,……豈可據為常清濁哉?」所以涇水和渭水的清、濁,並沒有一定,是隨著季節以及二河水位上升或乾枯而有所變化。後來「涇渭分明」就從《詩經》的「涇以渭濁,湜湜其沚」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的區別非常清楚。
隨遇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形,……馮夷得之,以遊大川。」莊子認為「道」是超乎時空存在的實體,為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源,雖無形而不可見,但若能掌握其本體,則可無入而不自得,故河神馮夷得以遍遊大川。馮夷,河神。 (6) 漁父語已緣葦而去:《莊子.漁父》之典。此篇描述孔子遇一漁父,漁父斥責孔子失了本真,事事違逆自然之道,陷溺於人為虛文而不自知。言畢便撐船循著蘆葦離去,孔子知其為得道高人,於是恭敬地待他離開後才敢上車。已,停止。緣,沿、循。 (7) 竊慕:私下慕想、嚮往。 (8) 愕然:驚奇的樣子。 (9) 長沙:城市名。今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臺地,為該省的省會。手工業發達,以湘繡和鴨絨被、瓷器聞名於世。
閉門造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閉門造車」是說關起門來,按照一定的規格在家裡製造車子,原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可見於佛教經典《祖堂集》。《祖堂集》是一部禪宗史錄,上溯古代七佛,下至南唐各禪宗宗師及其講法精要,共錄二百五十六佛祖禪師。其中第二○卷中講述了成佛的必要條件。佛教中有一佛二菩薩的說法,一佛代表的是存於自性中的佛身,二菩薩代表的是欲證成佛身所需的條件。就其代表人物來說,一佛是釋迦牟尼佛,二菩薩分別指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修行。透過智慧開悟後,還須勤於修行,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顯出來。未證成佛身時,即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乎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欲修行...
物以類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五.易義》:「天地亨而萬物以類聚,大人亨而天下以義聚。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蒸蒸日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孽海花》第一一回:「不過夫子雖有了這個學說,卻是紙上空談,不能實行,倒是現在歐洲各國,民權大張,國勢蒸蒸日上,可見夫子春秋的宗旨,是不差的了。」
厲兵秣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後來「厲兵秣馬」被用來指完成作戰準備。亦用來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另外在《左傳.成公十六年》中,可見「秣馬利兵」一詞,也作比喻完成作戰準備的意思。
痛定思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愈,字退之,唐河陽人。他自幼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長大。後來哥哥死於貶謫之地,靠著嫂嫂教養成人。艱苦的環境並沒有限制韓愈的志氣,他努力讀書,終於如願在朝廷為官。但個性耿直的韓愈,屢次犯顏直諫,因而被一再貶黜。在韓愈給他弟子李翱的〈與李翱書〉中提及:他在京八九年,沒有收入,都靠求人度日,過得非常辛苦。在心靈上也留下不小的創傷。事過之後,回想起當時的情形,更是令人傷心得不知如何自處。可見他是如何地志不得伸。後來「痛定思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吸取慘痛教訓,警惕未來。
後生可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由於孔子一生在政治上未能施展抱負,所以他對門下弟子的期許極大。在〈子罕〉篇中,孔子便說:「不可以小看年輕人啊!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將來的成就,不會超過我們這一輩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任何可以稱道的成就,那他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作為。」一方面表現出孔子對年輕人的無窮期待,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天道雖遠,吉凶可見,近世鄭、蔡、江、樊、周廣、王聖,皆為效矣。故恭儉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諂慢,鮮不夷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呼風喚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雨的出現本來是自然界的現象,要是有人能「呼風喚雨」,要風雨就有風雨,那就得具有法力了。這句成語出現較早的文獻,可以在宋代詩人孫覿的〈罨畫谿行〉詩看到。孫氏這首詩寫罨畫谿的自然風貌自然風貌,用文字勾勒出一幅江南春天的彩色畫。而其中這一首,詩人用江南隨處可見的池塘、小溪為背景,在溪水淙淙中牯牛溪中戲水,雉鳥林中穿梭,楊柳垂條,雞犬聲相聞,充分描繪出江南水鄉澤國恬淡悠閒的農村自然風光,也讓生活其中的農家顯現與世無爭的清淡幽靜。這首詩中的「罨畫谿頭烏鳥樂,呼風喚雨不能休」更是將江南地區山雨欲來,烏鳥嬉春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烏鳥彷彿有將風雨召喚來去的神通本領。「呼風喚雨」要具法力,所以在戲曲小說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