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2.96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集思廣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雖姿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注解〕 (1) 參署:參與政事。署,音ㄕㄨˇ,政府機關。
一言九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丘逢甲〈送劉銘伯之美洲〉詩四首之四:「九萬征程走使車,一言九鼎信非虛。不須十部賢從事,齊拜劉公一紙書。」
諱疾忌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矣。桓侯遂死。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蚤從事焉。」 〔注解〕 (1) 扁鵲:姓秦,名越人,生卒年不詳,春秋戰國時名醫。唯《史記》所載扁鵲故事,則非一人,而以扁鵲為良醫的代稱。因居於盧國,故亦稱為「盧醫」。 (2) 蔡桓公:蔡國君主,生卒年不詳。蔡,國名。周代諸侯國之一。地約在今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帶。 (3) 腠理:肌肉的紋理,指皮膚。腠,音ㄘㄡˋ。 (4) 還走:返走。還,音ㄏㄨㄢˊ。 (5) 鍼石:一種以石針刺經脈穴道的治病方法。鍼,音ㄓㄣ。 (6) 司命:傳說為主管人的壽命的神仙。 (7) 索:找。〔參考資料〕...
高風亮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ㄇ|ㄠˇ,超越。 (4) 高風:高超的風範。 (5) 忽:輕視、瞧不起。 (6) 務:致力從事。 2、「亮節」: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卷一○四.陸雲》引)於穆府君,遠祖彌光。功濟黎獻,澤洽八荒。披圖承禪,襲化軒唐。洪風既振,遐曜休煌。越殷1>自周2>,紹膺3>遺祉4>,亮節三恪5>,侯服6>千祀。悠悠訖茲,徽烈不巳。 〔注解〕 (1) 殷:殷商,朝代名。西元前1751∼前1111。成湯始號為商,傳至盤庚,改號為殷,合稱為「殷商」。 (2) 周:朝代名。西元前1122∼256。周武王滅商至周赧王為秦所滅,共歷八百六十七年。前期都鎬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選擇。如:「卜居」、「卜鄰」。《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鄰是卜。」宋.陸游〈呂從事夫人方氏墓誌銘〉:「以潦水齧墓趾,改卜於舊墓少東二百步。」
投筆從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東觀漢記.卷一六.班超列傳》載,東漢時,班超因家境貧困,只好為官府抄寫書籍,賺取微薄薪水,以供養母親,貼補家用。有一天,他做得有些厭煩,便停止抄寫,將筆擱置於一旁,嘆息說:「大丈夫應效法傅介子、張騫等人,立功邊疆,保家衛國,怎能長久從事文書工作,將生命耗費在筆硯之間呢?」於是決定從軍報效國家。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投筆從戎」,用來指棄文從軍,以衛國立功。
不苟言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一本記述古代禮儀的書籍,其中的〈曲禮〉篇是講述日常生活所應做到的小節,有一段就是在教導為人子女者與父母相處時的禮節,在家裡時不能處在尊貴的西南方,坐位時不能坐在正中,行走時不能走在中間,站立時不能在門中央。舉行饗禮時不能做主人,須由父母決定;祭祀時不能做受祭的尸,以免接受父母的祭拜。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要聽從父母的話,父母不在眼前也要像他們在左右一樣。不登上高處,不走到深谷邊,不去從事危險的活動,不要讓父母擔心。也不隨便毀謗人,不隨便嬉笑,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謹守本分。後來「不苟言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不隨便談笑,態度嚴肅。
一字千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著書立論呢?於是他就想到利用那一大批在他家裡吃了飯沒有事做的食客們。要求他們各展所長,收集資料,從事編寫。結果編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內容包括歷史、地理、傳記等。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計二十六卷,書名叫做「呂氏春秋」,又叫「呂覽」,至於作者的名字,當然寫上呂不韋。對於這部集三千人才撰成的巨著,呂不韋自然非常得意。書成之後,便把它放在秦國都城咸陽的城門口,同時懸賞千金,邀請各國諸侯、謀士、學者來閱覽。如果閱後發現書中某處可以改動一個字的,無論是誰,就可以得到千金重賞。這樣,好像呂不韋是誠意地重視別說的意見而願意接...
三姑六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指古代婦女所從事的職業名稱。語本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三姑六婆》。後用「三姑六婆」比喻愛搬弄是非的婦女。
朝令夕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業生產。所以鼂錯向漢文帝上了一篇〈論貴粟疏〉,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抬高糧食的價值,鼓勵人民從事耕種,並讓有錢的商人捐糧買爵。國家有了充足的存糧,賦稅就可減輕,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就會富強安樂。後來「朝令夕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出現「朝令夕改」的書證如《舊唐書.卷一一五.柳公綽列傳》:「長慶元年,罷使,復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時河朔復叛,朝廷用兵,補授行營諸將,朝令夕改,驛騎相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