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60.53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駕輕就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送石處士序〉(據《全唐文.卷五五六.韓愈》引)河陽軍節度御史大夫烏公為節度之三月,求士於從事之賢者。有薦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穀之間,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人與之錢則辭。請與出遊,未嘗以事辭。勸之仕不應。坐一室,左右圖書。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後當成敗,若河決1>下流而東注。若駟馬2>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3>、造父4>為之先後也。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無求於人,其肯為某來耶?」從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為國,不私於家。方今寇集於□,師環其疆,農不耕收,財粟殫亡,吾所處地,歸輸之塗,治法征謀,宜有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擔任、從事、承擔。如:「服役」、「服刑」。《論語.為政》:「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從事、謀劃。如:「經商」、「慘澹經營」。
柯爾伯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柯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Kohlberg 道德發展理論要義在1969年 道德思想與行動發展分期提出了著名的三期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第一期 前習俗道德期(pre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九歲以下兒童面對道德兩難從事道德推理判斷時,尚帶有自我中心的傾向,凡是必先考慮行為後果是否能滿足自我的需求為主,不能兼顧行為後果是否符合社會習俗或社會規範的問題。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取向-只從表面行為後果的好壞。盲從服從權威,旨在逃避懲罰。兒童之所以會服從,不是因...
歸因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而在80年代修正的歸因論,是解釋學習動機最有系統的理論,也是近年來國內教育心理學家最感興趣,並援此從事演繹研究最多的一種理論。  Weiner(1979)歸因理論早期的發展在於認識個體對於成功和失敗的主要原因的選擇,以及與之後的行為之概念的連結。之後,對造成成功和失敗結果的主要原因之特性加以認識。在此同時Weiner(1980)也發現,歸因會影響對於事件的情緒反應,例如驕傲或是羞恥感;也影響對於未來結果的預期,事件結果之歸因的穩定性向度的不同可能使個體產生對於未來不同的結果預期(Gredler,1997)。(引自蔡育嫺...
蕭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及一個詩的關心者,蕭蕭因具有一分「常懷感謝心」,使得他比別人獻出更多的心力。他自己寫詩之外,更不停的從事著詩的導讀工作,今天新詩日漸受到大眾以及青年朋友的喜愛,蕭蕭的功勞不言而喻。 經歷曾任耕莘青年寫作會詩組指導老師曾任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國文老師曾任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國文老師曾任再興中學國文老師曾任南山中學國文老師曾任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任明道管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曾任明道大學中文系第二任系主任現任明道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作品詩集:《緣無緣》《雲邊書》《凝神》《悲涼》《皈依風皈依松》《蕭蕭世紀詩選》散文...
行動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去對於行動研究相當排斥,研究者比較認同實驗設計所得的量化資料,不過,後來慢慢的有研究者利用行動研究從事護理分析及解決問題、設計行動、以改善照護標準、並評估護理計劃。當代護理學者Meyer (1993) 將行動研究納入護理學的研究法中,並根據Lewin的理念,發展出四個步驟:1)規劃 (planning),2)行動 (acting),3)觀察 (observing) 與4)反映 (reflecting),形成護理行動研究模式的基礎。 行動研究的特徵行動研究以解決問題為主要導向
怨聲載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李固)出為廣漢雒令,至白水關,解印綬,還漢中,杜門不交人事。歲中,梁商請為從事中郎。……固欲令商先正風化,退辭高滿,乃奏記曰:「《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貶無駭以閉利門,夫義路閉則利門開,利門開則義路閉也。前孝安皇帝1>內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周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2>,天下紛然3>,怨聲滿道。朝廷初立,頗存清靜,未能數年,稍復墮損。左右黨進者,日有遷拜4>,守死善道者,滯涸窮路5>,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 〔注解〕 (1) 孝安皇帝:劉祜(西元94∼125),年僅十三時,鄧太后立其為帝,鄧太后臨朝,在位二十年卒,年三十二歲。廟號恭宗,諡號孝安皇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從事。如:「重操舊業」。《聊齋志異.卷四.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
眾望所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遁隴右,以保雅操。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拒不接受,於是結怨。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