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2.063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孺子可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唐.劉禹錫〈澈上人文集紀〉:「初,上人在吳興,居何山,與晝公為侶。時予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
口誅筆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誅,誅殺。伐,征討。「口誅筆伐」就是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語出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書牘.與李翁硯書》引宋.呂祖謙語。
不假思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黃榦〈復黃會卿書〉(據《黃勉齋文集.卷四》引)一二年來,於《中庸》之旨,玩之殊有味。此乃子思子於其家學中備見本末源流,作為此書,盡發聖賢底蘊,雖非初學所能盡曉,而亦初學所不可不知。始之以戒懼謹獨,次之以智仁勇之三德,終之以誠之一字。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閒1>,此意便在。初學豈可不以孜孜奉持?則天之所以予我者,便已渾然在此矣。然後加講學力行之功,以盡其所謂智仁勇者,則理之渾然者,又燦然各有著落,而無毫釐之差矣。於是又進其所謂誠者,亦不過講學力行,而實用其力焉,則天理流行無少閒斷矣。 〔注解〕 (1) 閒:音ㄐ|ㄢ,同「間」。
落井下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據《韓昌黎文集.卷七》引)元和中,嘗例召至京師,又偕出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於朝,將拜疏,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於是改刺連州。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徵逐,詡詡1>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2>,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3>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從事某種工作。如:「業農」、「業儒」、「業商」。唐.白居易〈題文集櫃〉詩:「我生業文字,自幼及老年。」
醉生夢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據《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引)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自謂之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言為無不周遍,實則外於倫理;窮深極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天下之學,非淺陋固滯,則必入於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誕1>妖異之說競起,塗生民之耳目,溺2>天下於汙濁;雖高才明智,膠3>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是皆正路之蓁蕪,聖門之蔽塞,闢之而後可以入道。 〔注解〕 (1) 邪誕:荒誕不經。 (2) 溺:使陷溺。 (3) 膠:拘泥。
褚士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 愛情海游泳 >< 像我們這樣一個家 >< 馬鈴薯共和國1 > 散文集 ‧< 好人一生都平安 >< 不是說好了嗎 > ‧< 老天使 > 旅遊散文 ‧< 太平洋somewhere (原名:黃色太平洋) >‧< Always想出去玩 > ‧< 奔向尼羅河 > < 飛入加德滿都 > ‧< 珍尼,莫斯科好嗎 >< 愛跟人聊天的國度 > 報導文學 ‧< 關懷台灣 >< X...
異曲同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宋.洪适《盤洲文集.卷五七.答張縣尉狀》:「鼓琴有山水意,未易知音;擲地作金石聲,自應擊節。某官沉酣《七略》鑽厲三餘。異曲同工,已有飄飄之氣;博聞強識,必成灼灼之名。」
一毛不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一毫不拔注音︰| ㄏㄠˊ ㄅㄨˋ ㄅㄚˊ漢語拼音︰yī háo bù bá釋義︰猶「一毛不拔」。見「一毛不拔」條。 01.宋.洪适《盤洲文集.卷二○.錢宗俊承信郎制》:「富者嗇財,一豪(毫)不拔。」 
一諾千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融〈離霅溪感事獻鄭員外〉詩:「一飯意專堪便死,千金諾在轉難酬。」 02.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文集.卷一一.昌齡請期》:「願諧二姓之婚,幸賜千金之諾。」   參考詞語︰千金一諾注音︰ㄑ|ㄢ ㄐ|ㄣ | ㄋㄨㄛˋ漢語拼音︰qiān jīn yī nuò釋義︰猶「一諾千金」。見「一諾千金」條。 01.宋.晁沖之〈次韻集津兄會群從王敦素宿王立之國明日西征馬上寄示諸人〉詩:「伯也天下士,千金輕一諾。」 02.《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假使不依她這句話罷,慢講她性兒不肯干休,又何以全她那句片孺慕孝心,圓我那千金一諾?」  參考詞語︰百金一諾注音︰ㄅㄞˇ ㄐ|ㄣ | ㄋㄨㄛˋ漢語拼音︰bǎi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