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74.0721 ms
共 1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然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興起於十九世紀中葉的思潮。主張一切存在的物質和現象均和自然世界有關,深受近代自然科學影響。運用於文藝、美術上,則多取材於現實生活,注重客觀描寫,重視科學,並尊重個性。如福祿貝爾、左拉、莫泊桑等作品屬之。
|
幼兒認知基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c representation):是指運用符號、語言文字為依據的求知方式,如形式運思期。至於奧蘇貝爾,則提出意義學習論(meaningful learning),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只能產生於在學生已有充分的先備知識基礎上教他們學習新的知識。換言之,只有配合學生能力與經驗的教學,學生們才會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因此基模成為個人認知與學習的概念性結構,居於結構上層者,代表個人對事物的整體認識;而居於下層結構者,代表個人對事物特徵的細部記憶。 幼兒教育認知基模之建構認知心理學強調心靈的內在歷程,著重在個體主動的學習驅力,與行為學...
|
邱吉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74~1965)英國政治家,保守黨領袖,第二次大戰中任英國首相。生平反對共產主義,主張維持英國的傳統。西元一九五三年以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活動課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千年如果我們在追朔前者的根源,也只不過是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齊的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和福祿貝爾的兒童自動發展的思想,尤以盧梭影響更甚。在活動課程的發展歷史中,杜威常被認為代表人物之一。亦有論者近來對活動課程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兩者之間作了如下區分:第一,分科課程所傳遞的主要是人類種族長期累積的種族經驗;活動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及即時的信息。第二,分科課程是以學科邏輯體系來安排和組織的;活動課程強調一種綜合性學習。第三,分科課程的教學組織形成主要是班級授課制,活動課程的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可照顧學生的個別...
|
擠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堆滿、充塞。如:「為了取得周年慶贈品,百貨公司一開門便擠滿了人。」
|
電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900年,「television」一詞就已經出現。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誌,他被稱做「電視之父」。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因為,也是在那一年,美國人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闆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儘管時間相同,但約翰·洛吉·貝爾德與斯福羅金的電視系統是有著很...
|
潘希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以為《一對金手鐲》、《髻》這些文章,早該取代朱自清的《匆匆》、《背影》成為中學教材,甚至列入「諾貝爾文學獎」毫不遜色。琦君謙虛地說:「我這個是土作品。」夏說:「土有土的好處。」琦君的作品,在現今包括中國在內的華文界甚具影響力。 資料來源[1]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109702211
|
蒙特梭利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育哲學,並繼承盧梭(JeanRousseau)、斐斯塔洛齊(JohannPestalozzi)、福祿貝爾(FriedrichFrobel)等人的哲學理念(陳怡全,1997),強調幼兒天賦的潛能,主張讓幼兒在充滿愛與自由的環境下發展潛能(引自石佳容,2008)。 蒙特梭利教育觀 Montessori教育的任務,是激發促進幼兒「內在潛能」的發現,使之依循自己的規律獲得自由的發展。幼兒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能生動並積極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教育者不應把幼兒視為可任意填充的容器,而是應熱愛兒童發現他們內心的世界,讓他...
|
村上春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Connor國際短篇小說獎,村上於歐美文壇地位再創新高峰。今日被認為是日本最有希望獲得下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之一。2006年下半起村上春樹應夏威夷大學之邀擔任客座教授講授文學課程至今。他的終極目標是寫出像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般的鉅著,初稿已完成,待修改完畢付梓。 獲獎經歷 1979年-「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文學賞、芥川賞候補 。1980年-「1973年的彈珠玩具」芥川賞候補。1982年-「尋羊冒險記」獲得野間文藝新人賞。1985年-「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獲得谷崎潤一郎賞。1996年-...
|
詩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挑選較優良、較有名氣的詩,編輯而成的書冊。如:「這本詩集所選收的詩大部分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
|
![]() |
貓頭鷹博士